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症结何在?

近日,某地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近日,某地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这个话题引发网友热议。(9月6日《扬子晚报》)

近年来,大学生高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把高消费当成时尚,游览网站、比价、秒拍、选购等,这些看似疯狂的网购,令很多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消费者,适当提高生活费支出,本无可厚非。然而,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是在追求非理性消费,他们不是以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而是热衷于攀比,追求高消费,似乎不这样不足于体现大学生先进的消费理念,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让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情何以堪。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怪相,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因消费观念偏移和扭曲造成的主观因素。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不仅是一种合理务实的消费方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至今仍被很多国人所推崇和欣赏。对广大大学生消费者来说,坚持理性购物,减少浪费,不让泛滥的欲望掩盖生活的本质,不为眼花缭乱的网上物品诱惑,不为五花八门的优惠打折所动,使消费回归自然、回到现实,更符合生活的本质。应该看到,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既是一种合理务实的消费方式,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比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出现的“拒买族”,为非理性消费的大学生开辟了一条避免浪费、理性消费的绿色通道。除了食物、药品等日用生活必需品,“拒买族”不再上购物网站,不再逛商场,更不为各种花样翻新的打折优惠所动。不仅如此,“拒买族”还制定了基本规则,比如说到不买新衣服、鞋子和佩饰时,“除非真的很需要,没有其他东西可取代”。

显而易见,科学合理的消费,既是一种新的时代潮流,更是一种理性的消费形态。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攀比和盲从,坚持量入为出,不过度使用金融产品,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另一方面,学校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崇尚节俭的精神,并给出可行的理性消费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努力营造一种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让理性消费在校园蔚成风气。

文/王传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