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贫困群众的“精神粮仓”

近年来,临洮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有效发挥精神

近年来,临洮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有效发挥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作用,大力推进精神扶贫,切实把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精神撑起来、信心树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传经送宝的新天地

秋日的临洮,骄阳似火。在峡口镇党家墩村村民柏东河家的牛棚里,来自县畜牧中心的技术人员邓海涛正在为前来“听课”的村民们讲解科学养牛的知识。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养料。

“要想让牛产业真正‘牛’起来,不能光靠老思想,咱们也要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跟得上新时代的脚步。”邓海涛说,“你看,蚕豆不能生着让牛吃,必须炒熟了,按需喂养,量少而精,才能提高牛的品质。”

邓海涛耐心细致的讲解深深吸引着村民们。“我们一天也操心着呢,但就是不出产量,收入也低。县上的技术人员带来的知识很新颖,今天这么一学就开窍了,也懂了。”柏东河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峡口镇党家墩村针对群众在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开展宣讲活动,并邀请镇村两级讲解员,进行“手把手、一对一”讲解示范,直到群众弄懂为止。现在,实践站已成为党家墩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掀起了学习的热浪。

党家墩村的宣讲活动只是临洮县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全县各级各类宣讲活动也在如火如荼进行。7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在玉井镇店子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安置点精彩上演。围绕“感知传统文化,助推乡风文明”主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者、县传统文化学会的讲师高玉红,向前来聆听的广大父老乡亲娓娓讲述。

店子村村民朱淑梅在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感慨万千地说,“现如今,在农村,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外出务工,对老人儿童关心不够。传承弘扬尊老、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很有现实意义,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高玉红说,通过这样的宣讲方式,能够让老百姓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人,成风化雨,为贫困群众注入脱贫的动力。

今年以来,临洮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开展宣讲活动,提高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干”中挥洒汗水、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树立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据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共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68支,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及政策宣讲活动500多场(次),受益群众2万多人,培训干部群众3.5万多人(次)。

 健康扶贫工程

  “拔穷根”的暖心工程

“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自己花这么多的钱治疗,真不知道钱从哪里来,病该如何治,以后的生活怎么过,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健康扶贫政策,唐睿感触颇深。

今年31岁的唐睿家住衙下集镇联合村,2015年他被检查出患有肾衰竭,这对整个家庭犹如晴天霹雳。本该是花儿一样的年纪,但命运却早早为他宣判了死刑。

要想战胜病痛,最迫切的就是寻找合适的肾源。经过四方寻觅,始终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肾源,一时间全家又陷入绝望。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再三商讨和比对,2016年,唐睿的母亲毅然决然地为他捐献了自己的一颗肾,这是母爱最无私的升华!

生命保住了,然而巨大的医疗费用和后续治疗费用,让他们家陷入了贫困的泥潭。健康扶贫工程给他们带来了福音,通过有效落实“送医上门”等特殊保障措施,市县乡村四级医生不定期开展送医上门,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问题。

在为唐睿申请办理门诊慢特病卡的同时,通过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网”逐级报销,使自负费用所剩无几。2018年,唐睿一年门诊治疗花费3万多元,其中门诊报销2.2万元。医疗救助按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不低于70%,同时,他申请了临时救助。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唐睿看病复查的费用问题,彻底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负担。

今年以来,临洮县扎实推进“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医保特惠政策,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23个,签订中级服务包19589个、初级服务包91562个,送医上门131063人次、送人就医319人次,有效打通了贫困患者就诊“最后一公里”。

精神文明创建

  润物细无声的扶德工程

走进临洮县洮阳镇“狄道香韵”双联村的大街小巷,古朴实用的农耕用具、别致精美的雕砖造型、现代气派的时尚街区、充满古风古韵气息的农家小院等,使人能够切实感受到这些民俗“家当”在扮靓村寨民俗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教育的“精神家园”。

今年以来,临洮县依托洮阳镇双联村“狄道乡韵”美丽乡村建设,以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精心打造了集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

该教育基地精选景区内体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景点10处,并对每一个景点加以阐释。“商贸集市”“狄道记忆”“老式作坊”“农耕岁月”“车轮驰骋”“家风乡韵”“农家记忆”“不忘初心”“十二生肖”“饮水思源”,一个个别具一格的乡土名称,体现了深厚的乡风文明。

与此同时,该教育基地以“中国梦图章”作为导览图基地标识,并确定了以“文明、崇德、诚信”为主的宣传标语,在方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教育的同时,现已成了家喻户晓、高大气派的“网红教育基地”。

“肩挑一根扁担,手拿简单工具,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在这简单而古老的商业活动中,体现着‘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中国古代商业文明价值追求,也是一代代中国商人毕生恪守的行为准则——诚信。这就是我们‘狄道记忆’的真实写照。”来自临洮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教育基地的干部群众细致入微地讲解。

一位参观教育基地的干部感慨地说道:“通过这种‘体验式’的现场讲解,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感觉身临其境,深受启发,能够感受到古老的‘农耕文明’是多么的纯粹、质朴,这也要求我们要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撸起袖子加油干!”

该教育基地的建成,是临洮县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临洮县紧盯扶德这一基础,树立文明乡风,不断夯实脱贫致富思想根基。在全县18个乡镇先后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精准扶贫村级示范点36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移风易俗等各项创建任务,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在323个行政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组织评选县级文明家庭12户、“五星级文明户”100户,各类道德模范21名,形成了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文章来源:定西日报)

文章来源:定西日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