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比房产更重要!

作为诗圣,不来个跨世纪的厉害预言怎么担得起这个名号?于是杜甫精准预测了一千多年后寒士们为高房价而苦恼的社会现象,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是,今天的广厦真的不够千万间吗?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套户比1.13。居住环境也早就从蜗居的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到市场经济的智能商品住宅时代,别说千万间了,几亿间也不夸张啊。

然而,我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提高。

房子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肩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住上商品房的同时,也好像失去了一些东西。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非常伟大的实验,持续75年跟踪700人的一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房子更大?名声更响?资产更多?

最后发现都不是,获得幸福最关键的密码其实在于:好的社会关系。

怎么解释社会关系呢?

就是跟家人保持亲密关系,热衷于跟朋友邻居交往。

与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相比,这些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力通过房产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并尽力去研究什么样的房子才最好。

我们在追求房屋性价比、房产升值潜力、学区学位、交通配套等一系列绞尽脑汁才能分析清楚的因素时,我们是否也会绞尽脑汁去想,住的地方会不会离家人太远,会不会离朋友太远?

会不会在为资产增值而疲于奔命的忙碌中,渐渐疏远了家人与朋友的关系?

这些真正让我们幸福的社会关系,会不会在商品房时代,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扬子晚报》曾提到过,子女与父母最好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

就是父母炖个汤,端到孩子家时刚好能喝,太近了有点烫,但太远了,汤也就凉了。

我们买房的时候,如果能给父母也考虑一套附近的小区,或是同一个小区。晚餐时分,父母正好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汤,汤里大概是人间最温暖的味道。

旅行作家阿Sam在《不过,一场生活》中写道,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寻找最便捷的沟通方式,却忘了面对面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才是最贴心的交流。

我们每个人微信里现在都有一堆好友,无数朋友圈。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人聊天,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面对面与你敞开心扉,促膝长谈。

我们买房的时候后,如果能考虑到最好的几个朋友在不在周围,或也是在一个小区。夜间时分,想找人谈心,朋友可以突然出现在你家楼下。邀着明月对饮交心,酒里都是相互理解的醇香。

我们一生中,买到什么湖景江景豪宅其实并不稀罕。稀罕的是,有一片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和经常能给到家人足够时间的陪伴。

幸福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

我发现喜剧讲的东西大抵相似,悲剧中各有各的悲惨。

那些广为流传的开心剧集,都是一堆逗比聚在一起,干着一些比逗比本人还要逗比的事情。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好莱坞评选的100部最受欢迎美剧榜首《老友记》,6个老友每天不是在咖啡厅打发时间,就是聚在公寓里搞笑,根本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奋斗的模样。但他们挥洒出的友情和洋溢出的快乐,羡慕着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

绝对经典的《我爱我家》,经久不衰的《武林外传》,风行一时的《爱情公寓》,还有耐人回味的《家有儿女》等等等等,无不是和谐的邻里关系,坚固的友谊友情,欢乐的社区氛围,和豁达的心态想法。

这些喜剧的主角们,比起疯狂赚得财富,他们更加注重与朋友的关系和对家人的陪伴。

也许是这样,喜剧才能称为喜剧吧。

他们的人均住宅面积并不高,人均收入也没有说拔尖于整个社会。但其良好的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幸福感,仿佛比钱能换来的东西,更加值得人类追求。

革命家徐特立曾经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我们的确可以从良好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幸福的人生,可是,仅仅是社会关系就够了吗?

今年最火爆的国外电影《寄生虫》,里面的宋康昊一家人同样有着和睦温情的家庭关系,同样爱和邻居打趣地吐槽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他们幸福吗?

下雨就淹水,终日不见阳光,WiFi靠蹭邻居家的信号,消毒靠街道喷洒的消毒液。住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你会幸福吗?

吃着发霉的面包

只有唯一能采光的窗户

还有杂乱无章的街道

这样的生存环境,恐怕再好的社会关系,也幸福不起来吧。

我们再看看那些喜剧里的房子

《爱情公寓》6人组,租的是两套门对门的精装小复式,从片中粗略估算一套的面积至少在140平方。

该小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文化佳园,中环附近,双地铁盘,一套的租金在15000左右。

也就是说,三个人一套房的话,每个年轻人每月要掏出5000大洋。

《家有儿女》中,刘星夏雨一间房,夏雪一间房,夏东海夫妇一间房,怎么说也是个三室两厅的北京三房。

该小区位于北京海淀区,名为北京印象。现在的价格是87000。当时房价没涨起来之前可能便宜点,不过也至少是当地中产才能购买的起的商品住房。

我们看着喜剧里一帮帮的年轻人欢乐无比,以为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生活就会反哺你阳光,殊不知那些开开心心的日常,都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美好生活。

公司同事马克,从小就是个超级阳光的男孩,与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家人,向来相处的非常融洽。然而,当他回忆起小时候住在破败不堪的平房当中,晚上睡觉蜈蚣会悄悄爬到床上的日子,也会感受不到幸福。

所以,幸福也是需要代价的。没有自己或是父母辈的努力奋斗换来的物质基础,幸福如同神话般遥不可及。

哈佛所说的那些幸福的人,也都是建立在强大美国的经济基础哺育下罢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呢?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个“参差多态”非常微妙,意思在人类千差万别的行为当中,感受到各自的乐趣。

然而,我们中国文化中,追求的并不是各自能给自我带来良好感觉的行为,而是追求大家都要的高收入、大房子、好车子等等等等,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

这种文化并没有问题,在与大家的比拼中,我们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基础。

今天,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慢慢形成,幸福的也基石已然垒起。是否我们也该留意下除了比拼财富以外,其他美好的事情。

向大城市聚拢的人是越来越多,可我们陪伴家人的时间是越来越少。

现代时尚的楼房是越建越高,邻里之间却越来越陌生。

我们得到了好几万才一平米的昂贵房产,却无形中失去了那种面对面的、淳朴的社会关系。

分秒必争的城市机遇渐渐疏远了家人之间的亲密交流,回家已经从以前的几步路变成了现在的几百公里。

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渐渐盖住了邻里之间的温情气息,好像大家再也没有时间和邻居谈天说地阔论古今。

我们在高度关注房地产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

有些东西,比房子更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