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就是——吕彦直。

中山陵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因其气势磅礴、寓意深远、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等特点而盛赞于世。

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出生于宦官之家。他的父亲吕增祥(又名吕凤祥)是安徽滁州人,1901年5月,吕增祥去世时,吕彦直未满7岁。翌年,便去法国巴黎读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而后,吕彦直又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21年初,27岁的吕彦直决定经欧洲回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受聘设计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按其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几经研究,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至9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应征方案40余件。

当时年仅31岁、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上海报名后,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的设计要求,精心绘制出平面呈一大钟形的平面图及建筑物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和1张祭堂侧视油画,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对布局、用料、色彩提出了初步设想。结果,吕彦直的设计图案获得首奖,二奖为范文照,三奖为杨锡宗。

中山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特色,又有创造性的突破。从设计来看,它结合山坡地形地貌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巧妙地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绿地和宽大的石台阶把这些单体建筑组合成为一组庄严 肃穆雄伟的整体建筑群,主体建筑——祭堂虽采用了传统的造型,但却把平面设计成方形,突出四个角墩 ,屋顶采用蓝色琉璃瓦,墙体采用花岗石,护壁及柱子均采用黑色花岗石,烘托着孙中山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十分肃穆。

还没有等吕彦直从中山陵建筑图纸的设计工作中缓过气来,1926年2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就刊登出《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方案来。中外设计师纷纷响应。

建设中的中山纪念堂

吕彦直带病设计应征图案,并再次获得一等奖。1926年11月3日,吕彦直受聘担任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的建筑师。

中山纪念堂建于广州越秀山南麓,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高49米。是一座钢骨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正面作重檐歇山顶,上部呈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宝蓝色琉璃瓦上盖,庄严肃穆。堂内座位分上下层,有4729个席位,周围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金碧辉煌,整个厅堂,不见一柱,是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一个建筑事务所几乎同时承担起国家的两大纪念性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理等任务,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吕彦直先生的一生非常短暂,从他回国参与国家建设到他离开人世,一生的建筑设计与工程实践仅为时数年,也仅有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堂和越秀山中山纪念塔,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他在现代中国建筑界非凡的学术地位,也丝毫不影响他非凡的艺术创造。他所设计的宏伟的中山陵、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却永存人间,使后人永志不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