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职校成为“包工头”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举一纲而万目张。有顶层设计为遵循,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增加对职业院校财政投入等具有实质性的举措也都在纷纷“落地生根”。以此为标志,职业教育迎来更加崭新的春天,年轻人也因此拥有了更多让人生出彩的机会。

对中高等教育来说,实习环节非常重要,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可边干边学,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但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模式受到广泛质疑。据报道,近日,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竟成校方“摇钱树”——学机电工程的却被安排去卖饮料,送一名学生去企业“实习”能拿上千元“管理费”……实习本是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职校随意安排与专业不相关、不相近的实习岗位,有的职校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出卖”给企业。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实习”之名,被学校安排到了南方的一些工厂,填补当地的“用工荒”。长时间顶岗实习,尤其是在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工资微薄,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健康,甚至存在一年级学生参与实习的情况。

职校实习成交易,可谓屡见不鲜。前段时间,澎湃新闻报道某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北京某游乐场鬼屋扮鬼、检查游戏设备,且工作超时、没有工资。虽然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实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但在实际层面,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校方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企业和职业学校“唯利是图”等等操作,几乎不曾间断。这期间,即便有教育部对违规组织学生实习的职业院校进行通报批评,但“别人的伤疤我不痛”的罔顾心态,加之真金白银的原始冲动,使得职校学生屡屡成为“打白工”的弱势群体。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它应当始终葆有正本清源的立场。职校实习成交易,这不是小问题。我们所持有最基本的常识,是成才梦不能被利益勾兑,职校实习生更不是企业“应急劳动力”。道理浅显易懂,那就请各地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为令,用自己的执行力,为年轻的职校学生矗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薛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