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婆罗门杀子喻”说—到现在的家庭教育

佛教有一本至今已流传一千五百余年的读物《百喻经》,这本书通过近百个小故事来揭示或比喻世人生活中的一些荒诞行为,同时借此阐发佛教的义理,以起到为世人在俗世生活或佛教修行上解惑、指引的作用。尽管是一本宗教性的古代 物,但它自问世以来的千百年却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喜爱。鲁迅曾在一九一四年自费六十块大洋,让南京金陵刻印处刊刻此书一百本,以赠友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曾分别引用该书中的“田夫思王女喻”和“三重楼喻"来论述问题。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之大。

《百喻经》一书中的故事多富含深刻的哲理,对人们如何处理人生事务颇具启示意义。这里选取“婆罗门杀子喻"的故事来透视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故事原文如下:

"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已如此,欲显 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 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伤,是以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 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欲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 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后七H, 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

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 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验已言,杀子惑世。'‘

——选自荆三隆、邵之茜《百喻经注释与辨析》

这则故事说的是,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婆罗门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懂得星 相占卜预知未来。为了向他人炫耀和证明超凡的神力,便抱着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一个国家,在人们面前大声哭泣。路人问他为何哭泣?他便说自己抱着的儿子七天后就要死掉了,因而伤心哭泣。当时的人就劝他说:“人的生命是很难预测的,何况预测还可能不准确,也许七天后这个孩子不会死亡,何必提前就悲伤呢。”婆罗门说道:“太阳和月亮可能黑暗,星星也可能陨落,我预算过的事从来就没有失算。”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利益,过了七天后,婆罗门自己杀死了儿子, 来证明自己预测的正确。当人们听说他的儿子果然如他所说七天后就死了,纷纷感叹道:“这是一个智慧的人,说的预言果然不错。”人们因此从心里对他感到敬佩和信服。

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和揭示佛教修行中的问题,认为身处佛门的和尚和尼姑以及世俗的一些善男信女,受了利益的驱使,而自称得道,用伪善来欺骗他人,或用世俗性的思想去欺诈伤害一心修道的人,为此不惜像那位婆罗门一 样,杀掉自己的儿子来达到目的。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都会谴责和痛恨这则故事中的婆罗门,认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残忍地将自己的儿子杀害了。这当然是不错的,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在谴责这类婆罗门的荒蛮行径。但我们在谴责这位婆罗门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故事中与婆罗门出演“对手戏”的那些“时人”的无知与悲哀。

从婆罗门与这些“时人"的对话中可以发现,之前这些“时人”还是理性的,他们没有被婆罗门的一面之词与眼泪所打动与欺瞒,认为婆罗门的孩子不可能会七天后死亡。 但是当婆罗门用杀死了自己孩子的行动来证明预测的准确时,这些,时人,并非理性地去探讨孩子死亡的具体原因以及与婆罗门预言的关系,而是用感性的思维去接受了婆罗门为自己所宣扬的预言的准确性,更是对婆罗门心存钦佩和信服。

毫无疑问,到这时婆罗门已经绝对树立起在他人心中的权威性,而这之后, 将是“时人”们被婆罗门无尽玩弄与欺骗的漫长日了。所以说,这些“时人”是无知的,并且由于感性思维所带来的轻率和无知,将会给他们造成无尽的悲哀, 因为日后他们可能会因心中对婆罗门的无限信服而听从其任何预测,甚至也会糊涂到杀死自己的孩子,如果婆罗门因私利而需要他们那么做的话。

其实,这类“时人”不仅仅存在于婆罗门所到的他国中,不仅仅存在于佛教文本的故事中,更存在于当下的社会中,也存在于今人的教育中。

这些“时人”或许正是一些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苦苦挣扎的父母,他们很多时候可能还主动充当着“时人毋庸置疑,当代社会重视教育,因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是家庭的核心问题。那么一旦孩子在教育上出现任何问题,一家人可能都焦头烂额,都会为孩子拿出各种“治疗方案”,而这些“治疗方案”则大多数是父母“病急乱投医”寻来的“法宝”。很多时候,家长们在各种媒介信息的影响下,接触到各种教育成功的经验介绍,或是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等,一见之下往往便报以感性的亢奋,立马利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情境,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这便是犯了“时人”的糊涂错误。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便是,很多时候,一个教育成功的案例,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一个新颖的教育手段等,受到社会上无数父母及众多学生的狂热追捧。 诸如此类的现象发生,很多并没有带来当代“婆罗门”所宣扬的所谓成功,而父母和孩子,则成了牺牲品!

父母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了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带来的一定都是好的结果。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子女在教育上的难题?出于病急乱投医的感性认识,寻找的答案未必一定失败,但成功概率一定不高。所以,解决子女的教育困境,父母们一定需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归根结底,须回归教育亘古不变的黄金原则,即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育问题上亦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个体,当一个孩子出现教育问题时,首先不应该马上去寻找他人的仙丹妙药,而应切实反思孩子本身,追溯问题的根源。

教育是门智慧的学问,容不得生搬硬套。

开启教育智慧之门的钥匙不在“婆罗门”手中,正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则是寻找这把钥匙的前提条件。教育有时就如同人们穿衣戴帽,他人的有时勉强可以穿上,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好的教育方式永远是因人而定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避免在教育上成为可悲“时人”的最佳途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