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有一种乡愁叫故乡。 乡愁是中国人文精神家园一份美丽的守望,是中国诗文园囿里的一朵绽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有一种乡愁叫故乡。

乡愁是中国人文精神家园一份美丽的守望,是中国诗文园囿里的一朵绽开的奇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忽然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句话——旧历的新年毕竟最像新年,套用过来,就是“家乡的中秋才更像中秋”吧。

我的斑驳陆离的记忆中,似乎从20年前异地开始。中秋佳节花好月圆之日,大多数在遥远异乡之地,与家里亲人千里共婵娟。对此,母亲生前谅解中亦有微责。她通情达理地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你便使家中八月十五的月亮不够圆满的那一份不变的缺憾。听了我虽一时无语,但未回家过节心中内疚,有无法说出的惆怅。尽管异地谋生不易,但一片冰心在玉壶。因为:手机一触可及,天涯近在咫尺。

岁月的催化剂,可带走青春与活力,淡化回忆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东西,却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化,如对乡愁的向往、对亲人的眷恋、对风气的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悲欢离合的体会不断增加,更何况人非草木?于是,望向空中的一轮明月,便总能在皎洁中领略一份清冷,引发几许感伤。也常想像那月中美丽的嫦娥,在远离故乡的浩渺的宇宙,会有怎样的寂寞?

不管我们对中秋怀有怎样的情感,它一样踩着亘古不变的步伐静静地向我们走来。看着周围忙碌的为生活奔波人群,脸上没有特别的兴奋抑或喜悦,似乎没有注意到中秋渐行渐近的脚步,这不禁令我怀念起在故乡与家人一起度过的中秋节的渴望。由此滋生的情丝“剪不断,理还乱。”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许是那时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还很简单,所以便对古老的节日怀有很大的敬意与热情。孩子们自不必说,过了端午便一天天数着日子盼望中秋的来临。而随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日渐增多,独特的月饼香、混合的水果香日渐浓郁,人们脸上的笑意也逐渐加深,中秋节终于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来临了。

记得小时候中秋全家一起博饼时,那“味道”多么清爽,谁博得一桌的状元,谁得到“自产”的大月饼,切块分给其他人品尝礼。和和美美,亲情浓郁。如今将这种传统习俗用“公款”来买单,甚至形成一种利益输送,不但助长不正之风,更让传统节日“变味”“ 发霉”,与新廉“节”格格不入。

而节日最令人激动与兴奋的活动是赏月。丰盛的晚餐之后,家家户户都把餐桌抬到窗前月光最先照到的地方,摆上水果、月饼。水果一定是圆形的,象征团圆与圆满。于是,红的苹果、黄的橘子、紫的葡萄、绿的西瓜,加上香香圆圆的月饼便整整齐齐摆满了桌子。然后便耐心等待十五的月亮冉冉地升起、爬上树枝头,等待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向餐桌上。

当桌上所有的食物都沐浴在月光的祝福中后,全家人便快乐地围坐在桌边,品尝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这桌上的食物是一定要吃一些的,记得慈祥的母亲说过一句话:十五的月亮祝福的食物,会给我们以后的人生带来圆满与幸福。我们都很相信,所以那月饼与水果吃起来就格外香甜。至今想起,仍有久违的余香从记忆深处飘来。像珍藏的良酒愈来愈醇。

时光如水,那一念的温纯,轻描淡写了如诗如梦的旧时光,因为它着实是珍贵,如水时光悄然逝去。今昔对比,尽管市场不少地商家费尽心机,豪华型的月饼的香气却不再如从前诱人,空气里也少了从前浓郁的节日气氛。也许是人们在走向现代文明时更注重与国际接轨,有些人过分追求奢侈华表,但这是否要以忽略我们的古老节日和传统文化为代价呢?

抬头望去,高高悬挂在中天的,是天空的明亮硕大的中秋月。她圆润,安详,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如同一位美丽恩慈的父亲。云海波摇荡不息,载着清澈绮丽的月光,欣欣然向无边岸边涌来,发出低低的、耳语般的潮音。无限静穆中,似乎听得见故乡每一个胸腔里的心声,每一个脑海中的潮音。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时光荏苒,及至花甲之年的我也成了异乡客。但故乡的往事却像金子般留在记忆的长河里,历时愈久,愈熠熠生辉。

夜阑人稀,推窗纳月。我的心中不禁念起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呵,乡愁的中秋,乡愁的思念。根——是扎在幼年心灵深处的方言。回归——镶满老家别绪的金边。忧愁——是蝼蚁,撕啮我的神经,让感觉变得麻木。乡音不改,矢志不渝,这样才能宽慰我的思念,才能缓解我的乡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陈祖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