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记》熊培云·新书分享会丨洛阳

2019年9月15日、16日、17日,著名作家熊培云,将携新书《寻美记》,做客郑汴洛,分享他的旅美经

2019年9月15日、16日、17日,著名作家熊培云,将携新书《寻美记》,做客郑汴洛,分享他的旅美经历与思考,聊聊过往的荣光与人性的幽暗。

【洛阳·活动详情】

主题问世间美为何物?——《寻美记》新书分享会

嘉宾:熊培云/知名作家、南开大学副教授

时间:2019年9月15日 14:30-17:00

地点:洛阳市隋唐植物园河洛书苑天囿书房

主办:松社书店×建业·君邻会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传播学与文学。曾为《南风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颁布的年度好书奖。

【作品介绍】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定价:59.00

ISBN:9787520703789

作为欧洲“发射的卫星”,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已实现的乌托邦”?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精神之旅。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交谈与场景,使《寻美记》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作者相信不完美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完美的乌托邦,而人世之希望却又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或者不完美。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延续了作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的风格,诗意与沉思得以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

【精彩摘录】

这些年来,在那些为心底的慈悲而献身的人面前,我很少有哀悼之情。或者说,我的羞愧总是多于哀悼。活着的时候,我曾在这个国家见证一个个美好的灵魂离世而去,但我觉得没有资格去哀悼他们以证明自己活得还不赖。人生在世,对于想穷尽自我的人来说,最大的忧虑是配不上理想中的自己。

孤独是最好的防腐剂。我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所涉及的是我为何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如果这个世上有天堂,我必不外求,而只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将这天堂建造。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小路朝天”。

人要信得过自己,但不能让自己成为回声室里的囚徒,只听得到自己的回声,甚至把自己的回声幻想成全世界的呼声。

我从来不想贩卖末日和天堂,我关心的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如何成就人类。

世人命运有别,不过是在世事中分饰各角。我只想做一个能够护卫灵魂光泽的人,就像诗人荷马笔下的奥德修斯,虽然不能确定路上会遇到多少妖魔鬼怪,但可以坚定回家的方向。真正的英雄之美,不在于能否赢得一场战争,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够服从内心“非如此不可”的决断。

《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深沉的叹息。几十年来寻遍故乡与天涯,问东问西,我知道自己依旧是一副略带忧郁的读书人模样。读书人一生长叹,因为在他一生漫长的叹息声里,藏着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

没有人不是一座孤岛,与其诅咒海水,不如建造船舶。

美国真的如说鲍德里亚所说是一个“已实现的乌托邦”吗?它是怎样一步步实现的?而现在又是否正在走向它的反面?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游记为线索,梳理了有关人类过往、现在和未来的诸多乌托邦梦想,并探讨美好国家何以可能。

作者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早期乌托邦思想对立国之初的美国的影响,并详细探讨了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开国国父及普通民众在塑造这个国家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书就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漫无目的的徒步让作者透过日常生活触到一座座城市的灵魂,听到它的喘息。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空间上,以美国的十几座城市为主要线索;时间上,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性回顾,又有作者在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作者回到书斋对此前诸多观察的沉淀与反思。

作者在生活现场与历史纵深间不断切换视角,将2012和2016年两次美国大选以左右之争这条主线贯穿打通。“人性的幽暗”与“理性的利己主义”这两个核心议题散落在全书的各个章节,不但写出了美国社会“乌托邦”与“现实主义”这两种特征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转化的一面,也写出了人性与制度相互纠缠互为因果的一面。

作者相信,从一个乌托邦走向另一个乌托邦是人类之激情所在,只有承认自己是不完美且可以不断打补丁的乌托邦,才是可实现的乌托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