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如何改变河南的命运?

作者丨丁大耳 河南中原之地,历史上就是南来北往客商的必经之地,在和平的大一统年代始终享受着国家内部发

作者丨丁大耳

河南中原之地,历史上就是南来北往客商的必经之地,在和平的大一统年代始终享受着国家内部发展带来的丰厚经济成果。到了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就有一个在河南(朱仙镇),其下还有周家口、赊旗、道口等中原名镇,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很少见的商业繁茂之地。

时光到了清末,新的交通工具和生产方式对河南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过去的交通重镇衰落了,新的工商大城却拔地而起。

近代铁路的修建,深刻改变了河南这个中原大省的内部格局。

两个时代的交会

铁路出现之前,水路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交通管道。它的大运量和低成本都远胜于陆路,能在大河边发展的城市,往往会成为古代的交通重镇。河南当然也不例外。

像这么一船粮食

如果从苏州走陆路运到汴京(河南-开封)

可能要多上一倍的粮草供给畜力,水运成本则低太多了

按现代的河南省境来看,重要的水系一共有四个:豫北的卫河、串联主要城市的黄河、中南部的淮河和西南部的汉江。这其中,又以卫河和淮河水系对河南的价值最高,四大水系之间还有交叉混流的各种支流,这形成了河南在古代社会的主要交通格局。

黄河虽然是河南最著名的河流

但在流域范围和面积面积其实颇为狭窄

在流域面积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乃是淮河

这些淮河支流正是早期南北运河的基础,可直达江南▼

那些名震河南的大镇,就都是因河而发达的。比如道口镇,位于卫河和南运河交叉点,在清代被称为“小天津”。而淮河水域则串联了朱仙镇和周家口镇,在淮河水道不受到黄河剧烈干扰的时代,是串联河南各部分的大动脉。

河南有广阔的平原和物产

但要有河流才能运出去成为商品粮

可见在农业时代,水利的兴衰同时左右着生产与流通

(图像来自google map)▼

然而,黄河始终是悬在这些中原重镇头上的一柄利剑。这把剑在道光年间真的掉到了河南人头上,河工失修的黄河彻底崩溃,横扫下游平原,朱仙镇、周家口的商业几乎被摧毁。名镇被摧毁,河南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好在铁路的出现,给河南带来了新的希望。

清朝晚期的黄河大改道

对苏北、豫东、鲁西、鲁北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苏北一次一蹶不振,豫东接入大运河水路也遭破坏▼

1889年,光绪皇帝下令修建从卢沟桥直达汉口的卢汉铁路,也就是京汉铁路的前身。这条铁路的中段,就要经过河南,全省一时欢呼雀跃。但很可惜,由于东北告急,这条本应以民族资本修建的铁路被搁置了十年。

但在清末的动荡中,朝廷还是下了决心,与比利时合办,用贯穿中国南北的铁路线取代已经不堪使用的大运河。

1901年的北京正阳门车站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条铁路最终永久改变了河南内部的交通格局。

在路线的南段,设计人员首先遇到了选线的问题。当时的首选方案是从汉口修到襄阳,然后经南阳盆地进入河南。这显然是受到了河南与湖北之间的汉江传统商路的影响。在水利时代,由汉江顺江而下到达武汉是河南唯一的选择。

南北方的起点和终点是确定的(北京、汉口、上海、广州)

问题在于中间线路的选题

曾经依托水路的可能会落选,路线上笔直的可能会胜出

谁会成为新一代的枢纽城市呢?▼

可是到了铁路时代,河谷不再重要,平原上的直线距离才是最关键的因素。由汉口,过广水、武胜关入河南信阳,能比传统路径缩短160公里路程。而且这条路上没有丘陵地形,唯一的地形阻隔只是河流,“桥梁大费工事者,亦不过一、二场所。”

穿越豫南山地可能建设成本会高一些

但收益将远比绕道南阳-襄阳的老线路要高

(不过铁路的建设确实使传统的水上运输行业被淘汰)▼

因此最终,卢汉铁路南段带动了信阳、许昌的发展,而传统的豫西南大镇方城和赊旗就此衰落了。而南阳,在铁路布局中也始终很难堪,步步错过了铁路提速和发展,在高铁时代也一直等到了今年才有开通的消息。

京汉线最终还是带动了信阳、许昌等

而南阳修高铁也是为了郑州能直达万州-重庆-成都

最终都服务了郑州▼

铁路北段的选址则影响更大,直接导致了河南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坊间传说的版本是,卢汉铁路选址过黄河时,开封的官僚们担忧军阀/日本人进入,便要求把铁路挪到西边,成就了郑州。但只要看看卢汉铁路的修建时间就会知道,此时大清朝还活着,没有到军阀混战的时候,更没有日本侵略。铁路成就郑州,完全是地形因素造成的。

黄河以南这么多城市,怎么就选了郑州呢?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原本设计师们在北线也是想走传统时代的老路,由封丘连入开封,这样还可以向南延伸到名镇朱仙。然而工程师们勘探后发现,荥泽(今郑州荥阳)附近的黄河宽度只有二里,远远短于其他河段。而且除汛期以外,此处水位平稳,水深不过数尺,施工难度小得多。

开启了郑州新时代的大桥,现在遗址还在

(图片@图虫·创意)▼

因此,他们把黄河大桥修在了荥阳,这就是郑州的旧黄河大桥。

而在此之前,1904年,陇海铁路的中段汴洛铁路也已经修建完成,把开封到洛阳之间的千年河岸古道用铁路连接了起来。

这两条铁路干线的交界点,就是郑州。

郑州从此就厉害了▼

铁路对农业经济的改造

铁路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交通优劣势彻底被颠覆,让平原条件较好但是缺乏水路交通的城市活了过来,而铁路修筑成本高的城市衰落了下去。在农村也同样是如此,那些靠近铁路枢纽,或是能优先通过支线连接枢纽城市的乡镇,也在铁路的带动下活跃了起来。

当然,近代因铁路而崛起的城市不止郑州和河南

石家庄、济南、徐州、蚌埠等都是代表▼

比如豫西的三门峡陕州,那时候还叫陕县,自唐以后政治中心移出关中,始终没有成为重要交通通道沿线的城镇,经济不温不火。但铁路到来之后,陕县的棉花得以借汴洛铁路到郑州,再沿卢汉铁路进出南北。

洛阳以西地区向东的交通在农业时代一直难以解决

定都长安的时代也是以很高的成本强行运输

直到铁路才解决这个问题,陕州棉花才能低成本东进▼

时人记载:“每年发运于上海,为出产一大宗。市面之繁荣与萧条全视棉业之发达与否。”一座函谷关外被中条山、黄河、崤山包围小小县城,能将棉花送到当时中国最先进发达的大上海,经济必然为之一振。

毕竟,资本在上海,棉纱的交易中心也在上海

(延安东路边的华商纱布交易所大楼)

(图片来自wikipedia@Legolas1024)▼

类似这样的棉花县城在当时的河南非常多见。1936年的民国年鉴显示,当时全境111县中,以棉花为主业的县就达到了90个。这些县主要集中在豫西和豫西南的山区,棉花是当地最重要的农特产品。而即使供应如此充足,棉花价格也高达14.4元/担(主粮小麦4.3元/担),可见种植棉花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我们现在认为棉花只是一般的工业原材料

但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就是重要的外汇支柱

而且在那个年代,纺织业可谓民用工业的关键财源

(一把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图片@图虫·创意)▼

经济作物当然也不止棉花一种,还有烟草和芝麻。

烟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进入河南的。英美烟草公司看中了豫中优秀的农业条件,引进了美国烟草种,在许昌等地试验,成果不错。而豫西和豫北出产的煤炭,又为烟草熏烤提供了廉价的原料。于是一时之间,烟草公司纷纷涌入,将许昌、开封、新乡、安阳等地变为了自己的烟草基地。

每年经由卢汉铁路运出河南的烟草产品超过1万吨,远销上海、武汉、天津、北京等地。一担烟草的收购价格最高时高达80元,是粮食的20倍,河南农民纷纷改种烟草。

辛辛苦苦把烟种

(图片@图虫·创意)▼

芝麻则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地,是豫南的农业特产。在芦汉铁路修通后,汉口市面上的芝麻和芝麻油,有90%都来自于河南,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来自铁路沿线的县市。豫南由此因芝麻而变得富裕。

可见铁路的出现可以大规模激发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生产

全省种棉种烟奔小康...▼

然而过于发达的经济作物农业也为河南埋下了悲惨的祸根。从事经济作物的农民太多,豫北豫中等地一度完全依靠外省进口的粮食糊口,一旦出现全国性的天灾,河南人就一口饭都吃不上了。1942年的饥荒,正是这一经济结构缺陷的总爆发。

保障口粮生产还是很重要的

(图片@图虫·创意)▼

另外,经济作物对土地肥力消耗严重,精处理更是需要机器和人力。为了赶上种经济作物的快车,很多贫农不得不借高利贷投资作物,一旦市场价格变动则血本无归,自杀者亦有之。

在农业经济方面,贯穿河南全境的发达铁路系统,既是一个天使,又是一个魔鬼。

河南本身就是一个超级人口大省(现在接近1亿)

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加上长期要向东部沿海输出粮食

仿佛就被定义为一个农业省

(图片@图虫·创意)▼

现代河南城市格局的奠定

无论如何,铁路在出现初期对河南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那些传统上并非商贸重镇的城市得到了新的关注和投资,城市成长速度远快于往常。而为了吸收这些投资,赚得更多的利润,河南各地的城市工商业、服务业也必须快速成长。

现在很多都是大棚种了

(图片@图虫·创意)▼

最新的技术和商业思想就这样渗透进了河南,让这个农业大省的工商氛围越来越浓郁了。

在盛产烟草的许昌,原本几乎没有什么商业。但在成为了周边县城的烟草中心之后,许昌在全球烟草市场都有了地位,前来落户的商户越来越多,洋货、丝绸等奢侈品在许昌多有行销。在许昌城内,还出现了专门制造熏烟设备的作坊,而且“一切工艺莫不竞求新法”。

熟悉的味道,关键是物美价廉▼

豫北安阳,位于洹水漳水之滨,在水运时代就能直达京津。在铁路时代,由于卢汉铁路的出现,这里更是成为了发达的水陆码头,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全县30年代的大小商铺达到了六七万家,俨然已经是大城市的模样。

一批又一批的粮食等着往外运

(图片@图虫·创意)▼

卫河上游的新乡也不遑多让,这里是豫北煤矿外运的中心,发展速度极快。和英国19世纪服务于煤炭开采业而出现的工业革命类似,新乡还为整个豫北的煤炭和铁路提供技术服务,引进了大量新技术。而新乡和安阳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豫北的经济,使其与黄河南岸的河南主体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态势。

在历史上一度存在过的以新乡为省会的平原省,就是这样一个在“河北”的“小河南”。

其实新乡也是当过省会的

不过平原省的任务似乎更主要是治理黄河▼

当然,铁路时代最大的赢家还是非郑州莫属。

最早进入郑州的主要是铁路工人。此后,由于郑州成为了全省棉花原料的集散中心,为了节省运输空间,商人们干脆就地把棉花纺成棉线和棉布。这让郑州拥有了早期轻工业,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棉纺业仍然是决策层对郑州的定位。

航拍郑州国棉厂红房子建筑群

旁边就有一条路叫棉纺路

(图片@图虫·创意)▼

而当郑州占据了棉花转运和棉花预纺的垄断地位之后,东部沿海的商会乃至洋行纷纷前来郑州拜码头。这些采购人员随身携带购买棉花的大量货款,极为不便,郑州的现代金融服务也就因此诞生了,也就是负责贷款、存取款、中介棉商甚至提供食宿的“花行”。这是综合了期货交易和银行功能的高级金融机构,只会在郑州这样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出现。

而服务于这些采购人员的饭馆、旅店、文化设施、日用品店也开始在郑州爆发式增长。这座铁路开通前只是小县城的城市,只用了20年,就成长为年贸易额400万两以上的商业大都市。强大的货运能力,甚至让郑州开始吸收烟草之都许昌的业务,成为了河南烟草集散中心。

郑州在河南的江湖地位,也就此奠定,时至今日都是中原当仁不让的核心,于此同时还对兄弟城市拥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米字型的郑州铁路网,或许还可以辐射全国▼

中原之地,自古就是通商大道,也是四战之地。但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河南的大平原优势还是因为交通方式高度依赖河道而没有得到发挥。而到了铁路时代,这个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平原省份终于显示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铁路彻底改变了河南,而河南也一直在欢迎和呼唤更多铁路来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尚姗姗. 京汉铁路与沿线河南经济变迁(1905-1937)[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方平. 京汉铁路与近代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研究(1902—1949)[D]. 2016.

李广勇. 京汉铁路与民国时期许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

张玲. 铁路与郑州城市地理变迁(1904-1954)[D].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马义平. 铁路与近代河南的棉业发展(1906—1937)[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0, 25(1):50-59.

刘晖. 铁路与近代郑州城市的兴起 (1905-1937)[J]. 大阪大学中国文化フォーラム・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ペーパー, 2009, 2009: 1-11.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