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探源

文/刘迎胜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其本质是不同人类社会之间的跨文化交往。 欧亚

文/刘迎胜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其本质是不同人类社会之间的跨文化交往。

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合称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摇篮。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在从今土耳其到巴勒斯坦之间的“新月地带”出现。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在旧大陆的不同地点产生了几个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中心,即北非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中游古文明。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相互往来较为便捷,所以自古就互有联系。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其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以东、以南是太平洋。而日本和其他西太平洋诸岛、东南亚诸岛的面积、人口有限,决定了这些地方不可能发展成为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中心。

东亚大陆与上述其他文明中心相距很远,所以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进行跨文明交往是件极为困难的事。

丝路文明独立发展、相互联系

上述各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排列,决定了古代不同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些古文明中心之间隔着高山、荒漠、巨川和大海。黄河、长江起源于昆仑山脉的支脉巴颜喀拉山,这里已经属于青藏高原,它是中原与印度之间的天然分界。过黄河西行是青藏高原的北缘祁连山与大漠之间的狭窄通道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尽头便是高大的天山,长达数千公里。从中原向北出阴山北行不远便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与天山以北一直向西,是辽阔的欧亚草原。天山和欧亚草原之南是沙漠绿洲地区,从甘肃、新疆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东岸和北非。

各文明中心既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又是互相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在上述各文明中心之间星星点点地分布着许多古人类集团,一环接一环地联系着。虽然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可以说是欧亚大陆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地域,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知道,在西方遥远的地方有灿烂的文化,西王母的传说就反映了古人对西方其他文明的向往。所以尽管路途遥远,人类却不辞艰险,长途跋涉,沟通消息。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他们的南方邻居定居农耕民族,存在着天然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他们数千年来依仗奔驰的骏马和骆驼,一直扮演着联系东西文明的中介人角色。

从黄河流域沿陆路一直西行,至河西走廊的尽头可分数道向西,一道取罗布泊西南方向,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西行达帕米尔高原;一道取罗布泊东北方向,经天山东南角,沿天山南麓西行,或从帕米尔高原进入费尔干那盆地(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再西行进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沙漠绿洲地区,皆为沙漠绿洲之路。

一道从河西走廊向西经哈密,再向西进入天山以北草原,沿天山北麓行,越伊犁河、楚河和塔剌思河流域。由此可西越锡尔河进入阿姆河以北农耕区,或向南经今阿富汗向南亚行,或向西经今土库曼斯坦。穿过伊朗、伊拉克达地中海地区。从塔剌思河亦可向西北沿锡尔河而下,进入欧亚草原,向西到东欧。

从草原可直接向北分数路进入蒙古高原。渡大漠而北,便进入蒙古高原。从蒙古高原可直接向北,达今贝加尔湖,向西沿今西伯利亚铁路所经的森林地带向西,一直到达东欧。亦可向西越杭爱山,沿阿尔泰山西行,再折向南进入天山以北草原,沿天山北麓至伊犁河,再向西过碎叶川、塔剌思河,抵锡尔河,沿河而下至咸海,顺其北岸西行,过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直至黑海北岸。

海陆丝路万里行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其中主要项目之一就是“丝绸之路——交流之路综合研究”,它实施至1997年。举行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历史上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性,帮助他们重温曾经多方面造福于不同文明的人类,并曾促进过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推进各国学者研究丝绸之路。总之,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教科文组织相信,这项规划将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更为珍视和努力保护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官方组织,以及包括不列颠博物馆、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埃米尔塔什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艺术博物馆在内的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化机构,积极地参与了这项活动。

我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委派,作为中国专家于1990年10月至1991年4月间,参加了联合国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路考察。

海上丝路考察队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乘阿曼苏丹国提供的“和平号”轮船历地中海东部过苏伊士运河、红海进入印度洋阿拉海,越孟加拉湾与安答曼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再航经爪哇海,南海,经过了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文莱与菲律宾等十二国回到中国,几乎反方向重走当年马可波罗从元朝归国的航路。

海上丝路考察结束后三个月,1991年春夏之际我又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中亚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历时两个月,行程1.3万公里。考察团的各国成员在莫斯科集合,在教科文组织和前苏联科学院的安排下,乘专机抵达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再乘汽车穿越前苏联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五个中亚共和国的古代文明中心,如呼罗珊、花剌子模、粟特、巴克特里亚、骨咄、苏对沙那、拔汗那(大宛)、察赤(今塔什干)、讹打剌、塔剌思、碎叶、裴罗将军城、热海等地。阿富汗、中国、埃及、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蒙古、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瑞士、土耳其、泰国、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苏联等20余国的学者和新闻媒介人员参加了这次考察。学者中以考古学家为主,还有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佛学家、袄学家、农业史专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突厥学家、蒙古学家、阿拉伯学家、伊朗学家、人类学家等。

1992年7月10日至8月5日,我再次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委派,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蒙古国政府联合举行的“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考察。各国专家与媒体记者在乌兰巴托汇集,乘包机经乌里雅苏台飞抵考察的起点蒙古西部重镇科布多,乘汽车花费近一个月,行程4000余公里,穿越蒙古国西部和中部的科布多省、戈壁阿尔泰省、扎布汗省、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根省和中央省7个省份,回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次考察的主题规划为“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其目的是探求古代操阿尔泰语的诸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这项考察计划的主要理由是,北亚、东北亚诸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被芬兰学者兰司铁和俄裔美籍学者鲍培等一些语言学家划入“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诸语言,甚至有些学者把朝鲜语和日语也划入阿尔泰语系。所谓“阿尔泰语系”不过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假说,有不少语言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阿尔泰语系”的各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大多数不同源,而他们的所谓“共同”特征和成分是由于长期相互影响、相互借用所致。尽管如此,这次考察仍然以“阿尔泰/游牧丝绸之路”命名。

参加此次考察的有来自阿塞拜疆、中国、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等20余个国家共44位外国学者,以及蒙方学者10名。学者中包括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史、艺术史、兵器史、博物馆学等专业的专业。随团考察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国以及蒙古的新闻、摄影、报刊、电台、电视台记者,其中包括我国新华通讯社、人民画报社、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员,以及蒙方组织人员、翻译、保安、勤务、司机等人员。总共100余名。

本专题作者曾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起为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2018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文章选自作者专著《丝绸之路》,转载已获授权,文字略有修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