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释疑首次盈利 出行公司的收割时代?

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移动出行市场,在今年突然出现了真正的盈利案例。9月2日,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公开表示,公司目前已实现整体盈利。而在过去几年中,互联网打车虽然备受资本追捧,但众多出行公司一直“烧钱不止”,深受盈利难题的困扰。这让外界觉得意外。

“顺风车业务以及附加业务实现增收。”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市场部负责人李金龙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但是他并未透露顺风车业务和附加业务分别在嘀嗒的盈利中占据多大的比例。

资料显示,嘀嗒出行最早涉足的业务即顺风车,当前嘀嗒也是国内最大的顺风车业务平台,其用户规模高达1.3亿,车主数量达到1500万。李金龙指出,嘀嗒的这一用户基数让公司具备了实现盈利的规模效应。而附加业务的收入主要包括广告业务、增值业务以及后市场的加油、维修保养、保险、车辆金融服务,以及新车、二手车买卖业务等等。

从全球出行市场来看,目前的两大行业巨头分别是Uber和Lyft,这两家公司瓜分了全球绝大部分的网约车市场。而国内则是滴滴一家独大,另外还有美团打车、神马专车、曹操专车、首汽约车等数以百计的出行公司,业态涵盖2B、2C、综合型等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挣钱。截至目前,滴滴的累计亏损已高达390亿元。

而嘀嗒出行的盈利,是否会成为内出行市场即将回暖的标志?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嘀嗒还布局了与B端(企业端)进行合作的出租车业务,但处于亏损中。而如嘀嗒所言其已经实现整体盈利,那么顺风车业务的盈利能力是否足以覆盖其他业务的亏损,成为一个疑问。毕竟,滴滴曾大力布局的顺风车业务目前已经倒下了。

嘀嗒释疑盈利逻辑

“我们顺风车一单只收费1-3元不等的信息服务费,而快车抽成20%左右,为什么快车还亏损,顺风车还盈利,这主要是这两种模式的运力不同。”李金龙表示,之所以顺风车有机会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顺风车相对于网约车而言,其模式更具有可盈利性。

据李金龙介绍,快车的运力主要是以此谋生的职业车主,而顺风车的运力则是拥有各自正式工作的私家车主。而快车的这些专业运力,其核心在于以“效率”和“快”为主,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快车平台往往会在运营端不断地激励车主去多接单。“这个在公司属于‘变动成本’,一个公司的盈利等于收入减去固定成本再减去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不会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是变动成本会。”按照这种说法,滴滴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亏损109亿,其中司机补贴金额高达113亿元,而这113元补贴就是“变动成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