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道德底线,助推精神文明

有人说,现在道德败坏,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是让人追求私利、尔虞我诈,不管别人的死活,这才使人变得越来越“缺德”。其实这是人们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误解,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了市场,才大大有效地解决了“无知”和“无耻”的问题。市场的真正功能是让人类更好的合作,好比去超市买杯子,货架上有很多款杯子可供挑选。顾客并不认识商品的提供商,只关心杯子的质量和样式,衡量性价比。生产这些杯子的人确实是出于“私利”在生产,但是他们也必须实实在在地生产,生产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这样才能赚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成功凭借的是信用与认同,最适合生存的企业一定是最讲信誉,最值得消费者信赖的企业,这也是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具有更高信任度的原因。道德的沦落的根本,是因为个人主义的私欲,是畸形的价值观导向。现如今,霸座男、撒泼女、地铁小便、老人碰瓷、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各种事件不断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无数人愤慨,无数人不解,为什么社会发达了,人却越来越“无耻”了呢? 于是,很多人都呼吁,要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纵观人类犯错误,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无知;二是无耻。少数人的“无耻”和多数人的“无知”结合起来,是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本原因。无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为了个人私利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比如,为了不迟到,有人选择不排队,插队硬挤上公交车。这样的做法,满足了个人私利,但是无疑损害了按规矩排队的其他人的利益。

为什么有人会不断挑战道德底线?而这些人中不乏常有高学历者呢?那是因为,违背道德并不等于触犯法律。就拿排队来说,对于个体来说,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别人都遵守规则,老老实实地排队,而自己不去遵守规则,这样自己才能顺利插队上车;如果别人都不遵守规则,而只有自己一个人遵守规则,那最后上不去车的一定是自己;如果别人和自己都不遵守规则,那只好硬碰硬,看运气了,也有可能挤上车。因此,从个人利益出发,无论别人怎么样,自己最好不遵守规则,最差的结果无外乎就是大家一起挤公交,凭身体和运气,听天由命。

这种“囚徒困境”也可以看作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个体利益意味着选择不尊重道德规范,而集体利益意味着选择尊重道德规范。不尊重道德规范,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吃亏的只能是守规矩的老实人。如果不排队可以先上车,又没有什么相应地惩罚措施,那么毫无颖问,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排队。道德的沦落的根本原因,源自于个人主义的“私欲”和畸形的价值观。“贪污腐化”和“坐公交不排队”乍一看是两回事,其实也是一回事。贪污腐化最初也是从少数人开始,然后慢慢蔓延至各个行业,各个角落。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歪风邪气,从而导致社会中上上下下都把贪污腐化、索贿行贿当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一个人没有关系办不成事,有了钱却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一个是“钱”,另一个是“权”,有了这两者中的一种就可以在社会上畅通无阻。有权者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发财,有钱者可以利用钞票购买权力影响政策。

腐败的核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个人从腐化行为中受益,成本却由全社会来承担,集体主义和国家意识遭到摒弃,社会道德水准全面滑坡,各种损人利己,肥公损私的行为泛滥,整个社会随之走向堕落。腐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大削弱了国家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了法律的无能和松弛。法纪本来是以维护公共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的,但腐败行为恰好是以对法纪的公然或隐蔽的违法为特征。腐败越猖獗,人们对法纪的权威越蔑视。

在现实中,当腐败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风气时,法纪在这里就没有人认真遵遵守了。法律和纪律失去了其权威性和约束力,政府对社会控制力也就大大削弱了。最终导致公共秩序的伦理基础的丧失,结果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没有人遵守,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依据是关系网中的内部准则,而不是公共准则。我们国家在传统上讲的是“礼”,礼是什么?礼是法律和道德的混合,礼有很多来自民间,大量也是由民间执行的。道德是从小受教育的结果,就像生活中我们有不少机会可以骗人,而我们没有说谎欺骗并非是害怕法律的惩罚,只是觉得良心不安,或是是担心舆论的谴责,这就是道德的作用。

道德危机其实与我们社会中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冲突有关。一个正常社会,“合法的”就应该是“合理的”,“合理的”就应该是“合法的”,二者应该是统一的。这样才符合人性,才有利于人们合作。法律只是道德的底限,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可是不违法,即不合理的行业却是合法的。没有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一切,没有追求公平公正的呼吁和行为就没有一切。因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大环境可以改善很多东西,是最大的道德。所以,人们的道德立准其实与社会是否公平有关,当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

重视金钱无可非议,但如果只要金钱不讲道德,就会出现异化。应当批判的不是“金钱观念”,而是“拜金观念”。“拜金”是有特定含义的,不是任何重视金钱的思想和行为都叫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是把金钱看得比人的价值和尊严更重要。“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只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道德衰退的本身暴露了过去精神文明形态建设中的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必须要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发展。(陈少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