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痉挛性斜颈的认知!!!

痉挛性斜颈是什么?光字面就能看的出来,通俗点就是痉挛性的歪脖子,可能有些人不太懂什么原因造成的痉挛性斜颈,那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痉挛性斜颈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的医家就已经形成了对痉挛性斜颈的初步认识,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对该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从病因、病位、治则治法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根据痉挛性斜颈的临床表现,痉挛性斜颈属于中医学“痉证”“瘛瘫”([chì] [tān])“转筋”范畴。

先秦时代《黄帝内经 ·素问》与《灵枢》中有许多有关“痉证”的论述。《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说:“诸颈项强,皆属于湿”,首先将痉证的病因病机与“湿邪”联系起来;在同篇中又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其中,“项强”与“强直”都是痉证的典型临床表现,因此,本篇将湿邪与风邪共论为痉证的病因病机。在《灵枢 ·经脉》中,亦有“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的论述,故寒邪亦是诱发痉证的病因之一。综上,痉证的发病与湿、风、寒三种邪气相关,奠定了外邪致痉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首设专篇论述痉病。其在继承《灵》《素》外邪致痉的基础上,将内因并举,内容涉及痉证的特征、病因、证治方药与预后等多个方面。《金匮要略》有痉证预后的论述,认为痉症治预后,有难治,有欲解,还有仍发痉者。如“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痉病有灸疮,难治。”前者病在太阳,而见少阴之脉,可知精血已亏,后者误用火灸,化脓成疮,阴血损伤难复。故二者皆为难治。张仲景对痉“伤亡津液”致痉的认识与“血虚、汗出、邪中”致痉的论述,为后世对痉证的认知与辨证论治带来了启迪,对痉证病因的认识也从《灵》《素》的外邪致痉发展为内外因并举。

痉挛性斜颈痛苦在于,吃饭而造成的不适,各种行动上的不便,最重要的是心里上的痛苦!因为痉挛性斜颈而造成了不爱出门,慢慢把自己变的封闭起来,本来一个挺开朗的一个人,但是因为痉挛性斜颈使性格改变的阴郁,对社交恐惧。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斜颈为特征的缓慢发展的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发病开始时症状轻微,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侧屈曲,逐渐加重至不能控制,转向定位时可出现颤抖。在紧张、情绪激动以及疲劳时症状加重,睡眠时颈枕部受支撑时症状完全消失。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颈部的肌群,发病时颈部向一侧歪斜或者后仰,还可表现为颈部不停的旋转。反复的痉挛发作让患者颈肩部肌肉疼痛不堪,病人焦虑不安,失眠,情绪低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本病与长期精神刺激或短暂突然巨大刺激以及精神状态有关, 所以应嘱病人节饮食起居、调畅情志、坚定信念。同时笔者体会,中药治疗贵在坚持,对于没有经过肉毒素、手术治疗的患者, 中药治疗更容易恢复。中药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周身血氧代谢,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改善神经元代谢,修复脑神经损伤,恢复神经系统支配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