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暗夜保护区”规划起草人:城市发展需要尊重生命共同体

哲学家、作家伊曼努尔·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

哲学家、作家伊曼努尔·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夜空使人顿生敬畏之心,而被霓虹灯彻夜照亮的夜空,是人类社会强势发展的一个隐喻。只有少数城市率先转变发展思路,把大自然的黑还给夜晚。

近日,成都通过《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成都中心城区景观照明的顶层规划。其中“暗夜保护区”概念成为网友关注的热词。正如新京报社论提到的那样,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留下一片心灵栖居地。

成都夜景

为何在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规划“暗夜保护区”?如何通过调节照明方式、分类防治城市光污染?红星新闻记者对话《规划》起草人,了解“暗夜保护区”如何返璞归真。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公益组织提倡“暗夜保护”理念,但大多是在纯粹的大自然中寻觅没有人工照明痕迹的暗夜星空。成都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为何要规划“暗夜保护区”?

该草案起草人说道,暗夜保护概念的源头,更多应用在对自然生态区的保护,而它在城市乃至城乡照明专项规划中的拓展和应用,其实是一种“回归”。

现在的城市发展建设,人类活动痕迹太强大,城市发展需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不光要为人服务,也要考虑动物的感受。之前有过研究和案例,夜间人造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干扰生态区内的生物栖息与繁殖,进而减少其种群数量,还会干扰一些迁徙物种定位,偏离航向。

成都从2015年开始着手景观照明规划的修编,当时重点关注了“适度点亮”,到去年年底时,逐渐明确“暗夜保护”,把之前关注不足的一块补了上来。

对于成都来说,“夜间保护区”主要在两个区域。一是生态区,包括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生态绿隔区、城乡结合区等。虽然城市本身随着发展,“越来越亮”,也“越来越靓”,但生态区还是不能过多用光彩工程去影响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当然,在生态区里的活动密集区、功能植入区,允许适当照明,在临近生态区的区域,也可以塑造匹配环境的适度照明,比如山脚下安宁温暖的小镇。

二是居住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的居住区。人们在晚间休息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稳静的暗夜环境。现在顶层规划的原则是居住区满足基本的,保证安全的功能性照明,景观照明尽量少,或者经论证后不影响居民休息再局部设置景观照明。针对亮灯分时控制,《规划》还提出“深夜模式”,在12点以后要再关一组灯,让夜晚暗下来。对于灯光的亮度会有具体数值的规范,各区在编制景观照明分区规划时,会进一步明确景观照明控制的重点区域和控制要求。

《规划》规定了哪些措施让城市暗下来?

起草人描述道,《规划》主要规范中心城区“11+2”的照明,以成都市城管委为主管部门,从原则、导向上为各区的规划定调。总体而言,是根据各分区的功能来引导照明的强弱。针对普通区域,《规划》将根据功能分区(如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商业区等)与要素(如开敞空间、交通道路、自然水体、雕塑小品、建筑控制等)分类两种方式,对各类功能片区及各照明载体进行分类适度引导。

成都夜景

比如具体做楼宇景观设计时,商业综合体的灯光会比较绚烂,体现科技感;居住区使用静态照明,主要是底层商业和楼顶照亮,中间弱化;办公楼讲究内透光,让办公室里面的灯光透出来,有通透的立体感。这些都是用灯光照明方式来引导氛围营造的例子。

这次的《规划》还确定了城市景观照明主色调,是“黄白为主、暖黄为辅”,给人温暖亲和的感觉。商业核心区和“灯光秀”项目的局部建筑允许使用彩色光源和动态光,但提出了应避免使用大红大绿等艳俗刺眼的色彩。

城市灯光暗下来是否会影响夜间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催生新的星空经济?

起草人指出,《规划》的原则是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发展夜间经济的地方就是属于“该亮则亮”的地方,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这里亮好。我们在起草《规划》时把成都市的光彩结构梳理了一遍。比如城市重要轴线,春熙路商圈、片区商业中心等重要的功能节点都是需要点亮的。要以最高科技、最舒适愉悦,最体现文化氛围的形式来点亮这些区域。其实光亮是需要背景的,“暗夜保护区”就是城市夜色璀璨的背景,有了背景才能突出节点、集中资源展示。

至于星空经济,作为城市区,我们首先是尽量防治光污染,尽力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但如果最终生态得到保护,能有点野生萤火虫什么的当然最好,让城里人到山坡上、田野间去看星空或者房车旅行是可以的,“暗夜保护区”提供相对原生态的体验,也可以给予旅游从业者一些新的灵感,让他们基于人与自然,与生命共同体的和谐,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