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铁”不废,铁甲雄心

本世界纯属非虚构

李学军,甘肃人,在云南河口经营这间车床加工铺子已经20年了。几年前,他和妻子离了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随着儿子长大,人到中年的李学军常常感到迷茫。有活不想干,没活缺钱花,干活会发火,觉得人生了无意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在河口的一个年轻人刘东升让他结识了格斗机器人,二人的命运从此交织、改写,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冷暖人生 《铁甲雄心》1

“每一个人都有武侠梦。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大家对英雄那么崇拜呢?就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英雄来解决。机器人对抗就是我做不了,我自己的身材和体能未必能达到的极限,但是我制造出一个我的徒弟,让我的徒弟去完成我的梦想。那我要赋予这个机器我的心血,我的灵魂,我的认知,和我对侠义的感受。”去年1月,《铁甲雄心》即将在国内开播。作为中国首档机器人格斗科技真人秀节目在全球的发起者,功夫明星李连杰还在向公众呼吁。

节目《铁甲雄心》

转眼间,第一季、第二季——人们早已熟悉在这档节目中,一波名人大呼小叫,怼天怼地,垂头丧气。看着他们与世界上66支参赛的铁甲队伍,以及各方出动的冰冷机器融为一体。

这一期是“中国废铁”vs“美国猫王”。“猫王”带队人是一位大学教授,一看便知“来者不善”。媒体形容他在战场上“目露凶光”,他带领的也是参加了数百场铁甲之战的一流大学学子,他们曾经打赢过中国第二的铁甲。再看“中国废铁”——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颓”,何况,它的主人开战之前,就已没了赢的胜算。

“中国废铁”vs“美国猫王”

李学军却对“废”亲切无比。如果不是2016年,刘东升带他参加了格斗机器人的两场大赛,他说不好未来,自己会不会变成一根“废柴”。

当焊接工遇到香蕉园主

3年前,刚入秋,李学军还在云南河口自己经营的“车床加工”铺里唠叨心烦。说起来,店铺开了有20年。其间,他与妻子离婚,独自带着儿子过活。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突然间,“觉得人生好像没有意思。”整天喝酒,打牌,干活对他来说,“有活不想干,没活缺钱花。”

李学军的店铺

以为余生就这样一眼望到头。再定睛一看——那一天,一个30岁左右的后生却来到铺里头,手里好像还拿着一个小号“变形金刚”。“像儿童玩具一样,铲东西的铲子似的。”李学军记得。

“这个能干嘛?”他问道。

“打架。”对方回答。

“怎么打?它能走吗?”再听对方聊起它的玩法,李学军仍是一头雾水。

李学军和刘东升

管他的——东西再稀奇古怪,只要需要焊接,对于在这块干这活已小有名气的他来说,也无非是一单生意。没想到,完工后,这个后生竟然邀请他去上海参加什么“机器人比赛”。

“中国第一届无限制格斗机器人大赛。”刘东升耐心地对李学军解说。

大赛现场

2012年,大学毕业后,刘东升就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两年后,他又与同一职业的女友相恋结婚。在外人眼中,这对新人要和河口小镇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从此岁月静好,平稳过活。可结婚才3个月,他就提出,他要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

刘东升和妻子

“他还是喜欢出来闯一下,做点生意。”“我们已经劝了他,让他再考虑一下,万一出来找不到合适的事做,然后后悔。”妻子、好友都说起。但是那会,刘东升就是想做自己的事情。

“我从小喜欢对抗性的东西,喜欢玩一些航模车模之类的模型。不知道为什么,天性好斗,不管是游戏还是体育运动。”辞职后,刘东升与几个朋友共同承包了一片香蕉园。可是,做香蕉园主还不是他心头至爱。

一直喜欢模型的刘东升

“我做模型店大概是2013年。”他记得,机器人格斗王牌节目《BattleBots》是2015年,在美国复播。这个收视一度覆盖52个国家的电视节目,重新吸引了不少机械爱好者的关注。他也不例外,凭借着做航模的经验,他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格斗机器人。

“第一次做的时候,也没太想好到底该怎么做,就是边想边做。到了焊接师傅那里,我临时又想,师傅,这个东西焊这里一下,你帮我放那里一下,再麻烦你帮我打个洞。”刘东升说,差不多花了两天时间,“国内第一台格斗机器人出生了。”

刘东升和李学军的第一个格斗机器人

虽然这个“机器人”样子简陋,看上去笨笨的,没有真正上过赛场,但它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爱好者,这给刘东升带来了继续制作的信心。为了集思广议,他特地为此成立了一个qq群。眼看群日益壮大,他开始心心念念,盼望国内也能够举办一场大型的格斗机器人比赛。

已逾千人的同好群

“国外发展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中国就没有呢?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外国人可以做出来,我们中国人就不行呢?”

“希望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然后这个比赛会越来越精彩。这样的话,比赛会越来越多。如果大家都是闭门造车,不和别人交流,对整体不是特别好的提升。”他说。

冷暖人生 《铁甲雄心》2

格斗内外

无限制格斗机器人大赛发源于1994年美国加州。相较于传统的机器人展或嘉年华,格斗机器人的科技属性看上去没那么突出,格斗模式通常也没有太多限制,直到把对方击毁为止。

格斗大赛现场

2016年,中国即将举办第一届格斗机器人大赛。闻听此讯,刘东升当即决定参赛。参赛前,他得要为他的机器人找到一位技艺高超的焊接师。多方打听下,他来到了李学军的车床加工铺。

李学军

九十年代中期,李学军曾在兰州的国营工厂里当了11年的电焊工。他手艺不错,又是工厂子弟,可与刘东升相似——当时,他也对自己铁饭碗的工作不满意。“反正干到1994年就不想干了——我不像那种呆头鹅,往哪儿赶,我就走哪儿。我不会那样。”他说起那会,自己谈了一女友,可后来,女友也从单位调走了,“我们这些人直爽,活能干,但不想受气,最后全都跑了。”

年轻时的李学军

下岗大潮到来前,李学军决定离开家乡,闯荡江湖。他先后去过几家工厂做工,薪酬都不高。当时有老乡在云南河口打工,权衡再三,他想在那里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焊接店。店铺开张半年,他就失手烧掉了一台价值七八千块的摩托车。在1996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很多人劝他一走了之,但这个西北汉子还是留了下来。

工作中的李学军

“我说放心,我做的我认赔。借钱赔给对方后,知道自己出了事,有债务压力了,我就加班加点地干,干了5个月就把借的钱还上了。”他算了算,“大概是火烧财门开”,打那以后,生意果真一天比一天兴旺起来。

可在这个边陲小镇,仅凭焊接一项,只能够维持生计。后来,李学军又花了一万元,购置了一台1958年的旧车床。虽然当学徒时,他经常跑去车间观摩过别人加工,真要自己一时上手,他几无经验。

车间中的李学军

“但我喜欢看别人做啊——他做他的,我看我的。他们想,我肯定看不懂,那时候也确实不懂。慢慢干的活多了,会回忆当初那些钳工师傅怎么做,自己进工具时也会琢磨,再把以前的记忆从脑子里捞出来,还有买书看——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就这样,李学军将他的电焊铺改成了车床加工铺。

研究车床的李学军

他很享受动手的乐趣,除了加工零件,家里的沙发、凳子、酒柜等家具,也由他亲手打造。但与妻子分手后,“三点一线——农贸市场、修理店、家。有时候干着干着会发火。”曾有的激情就在生活的烦恼与琐碎中,不知不觉地消耗殆尽。

李学军在家中

听到刘东升邀请自己到上海参赛,李学军第一想到的是飞机票与收入,“因为骗子太多了嘛。老年人被骗怎办?”难抵这趟旅程的诱惑力,最终,他答应了对方。

他记得那是2016年9月13日,第一届无限制格斗机器人表演大赛现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还有从小学生到老奶奶——各个年龄段的参赛选手,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感觉惊奇。刘东升还在他耳边介绍,机器人打架就得这样打,你把它掀翻,把它打倒,不让它行走。对李学军而言,眼前掀翻的是机器人,撬开的却是自己大脑里的“某扇门”。

大赛现场

刘东升望着赛场神经紧绷。在众多设计巧妙的机器人中,他与李学军共同完成的机器人——来自云南红河战队的“奔牛”,稍显业余,甚至有点不入流。它第一个出场,对阵的便是来自江西的“一碗阳光”。

“对手是一个旋转类的机器人,武器威力显得比较大。我比较担心我的机器人能不能承受得住伤害。”他坦言道。

“一碗阳光”

“我们来自民间,所以薄弱一点。可一看那些大学生做的,真还没我们做得精细。铁丝网也有,钢筋也有,上去不会走的也有,一碰就烂的也有,线头乱做一团麻的也有。比小孩的玩具稍微强一点,但是太粗糙了。”开始时,李学军还是一个观望者。

奔牛与一碗阳光上场。迅速ko—掀翻——不想初上战场,奔牛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实力。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这只由两个业余选手鼓捣出来的机器人以其灵活的机动性和凶猛的爆发力一路杀进决赛,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从而在中国格斗机器人圈内一炮打响。

掀翻对手的“奔牛”

开挂到底

“东升说,我还带了机械师来。这句话,听得我心里那个暖啊。从来没有人在我面前说过这些。作为一个工人,我们要的就是这点荣誉。”

他说,叔帮我弄这个,叔帮我弄那个。我觉得自己好有用武之地啊。到大城市以后,我能把这点技能显示出来。真的感觉自己在那里牛哄哄的。”李学军曾以为,自己这辈子可能要消沉下去。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格斗机器人比赛,机甲碰撞的斗志,再次唤醒了他。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项刺激的运动。

调整机器的李学军

为了迎接3个月后,还是在上海举行的“FMB无限制格斗机器人2016-2017跨年赛”,回到河口,李学军把车床铺子前的卸货场,用做制造和测试奔牛的场地。

刘东升也是志在必得,“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我占了。首先遇到李叔,他有设备,有丰富的加工经验,然后他又有场地。我觉得时间刚好特别准。我们在第一次比赛以后,就搬到李叔那个加工厂。我觉得也是安排吧!”

加工厂中的二人

没过多久,第二代奔牛——“奔牛PLUS”打造成功。

2016年12月31日,上海比赛现场。“奔牛”与对手“咸鱼”交锋没几回合,刘东升就意识到,对手已在升级,云南红河队的优势不再突出,而面临的威胁还不止这些。

“就3个月这点时间,各队的机器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机器人还是遵循弹射。外型虽然变了,但是它的效果不太大。别队的机器人就不一样了,防护、机动性——各方面做得好像入了门,不再是花花绿绿的,像草扎起来的泥人一样了。”李学军也在紧张分析战况。

新一代“奔牛”在赛场

“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新一代的奔牛每打完一回合都会不同程度的变形。同时它的攻击方式主要是气动弹射,与底盘较低的机器人交手时,优势很难发挥,很快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听着解说员大声讲解,刘东升觉得自己都快麻木了。

这时,奔牛的主要攻击武器铲板被打弯,失去了攻击能力,李学军当即要求在现场进行维修,“只要不是主体这些设备坏了,没有配件可换,电机这些肯定是要有配件换的——气缸、摩擦片、活塞。外部结构的这一方面,我都会修复。我脑子想着,怎么把它固定好,怎么让它能重返战场。”

设备调试

“连续作战10多个小时,我觉得特别累。有时候,我就在想,故意输了吧,实在承受不住了……可看到李叔在那里拼命维修,就觉得这样不大好,要尽自己全力试一下。”相比之前的比赛,这场跨年赛让刘东升感到了真正的压力。遇到设计上有明显优势的对手,他改变策略,运用玩模型的经验,一次次避开攻击,再伺机寻找机会。最终,他的指挥操控加上李学军的维修技术,让出师不利的奔牛终于得到反扑,扭转战局,一次次地击败对手。

修理是比赛期间的家常便饭

“我们的奔牛连轴转,连上七场,把别的机器人都打完了——我们胜出了。那一回,谁都服气。”从此,刘东升——“刘大叔”的名气也打出去了。

拿下“FMB无限制格斗机器人2016-2017跨年赛”的总冠军后,刘东升受邀成为真人秀《机器人争霸》的技术指导。一时间,他完成了从香蕉园主到“参赛选手老刘”再到“刘指导”的身份转换,也终于找到了心中理想的道路。

此刻,他对家人心怀愧疚。“这几年因为自己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在家带小孩的时间比较少,感觉特别对不起妻子。希望以后能发展好,能让她过得好一点,让这个家过得好一点。”他说道。

刘东升和妻子

妻子则理解他,“之前没找到合适的事情,他没有一件固定的事去做,对生活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后面他做的事,我觉得他至少已经用心去做了,相对来说还有点收入,挺不错的。”

刘东升和女儿

赛后重返30平米的车床加工铺,李学军每天能走上万步。他早已不满足加工一个零配件,他的目标是让“奔牛”与国际接轨。

为此,他还报了英语班。“我才知道英语是怎么回事了,也是拼出来的。把音标学会了,我就记在本子上。他们的讲课,我就收藏。我下载大一点的音标图贴在墙上,没事了看一看,念一念。因为这回接触老外以后,啥也不会像个木头一样......”现在,哪怕只会一句“very good”,他都感到特别充实,“我虽说50岁了,但思想不像别的老头。他们都说你和他们不同,你还年轻着呢。”

调整设备的二人

“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做出来,而且看到它实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这个过程是非常爽。可以说,我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机器人里,它在场上格斗的时候,当我拿起摇控器那一瞬间,我和它融为一体了。”刘东升记得,比赛前,他曾问过李学军,李叔,你觉得机器人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就像自己的孩子,你看着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成长。”李学军说出了心里话。

“奔牛”抛出纸箱

刷回《铁甲雄心》第二季节目,还是“美国猫王”对垒“中国废铁”——只见“废铁”视死如归般,突地猛冲上去,啃掉对手侧翼,右后轮,让“猫王”动弹不得。反转就在这神奇的一秒——“中国废铁”赢。

冷暖人生 《铁甲雄心》3

制片人:裴天懿

文:Sophia

视频编导:卫媛

微信编辑:张心洁、撕纸小妹

统筹:蒋涵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