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AI | 夜空中最亮的星,AI指引我靠近

人类天生好奇,对远方的探索从未停止。地外文明搜寻、中国天眼捕捉脉冲星信号、机器人探测火星、复制陨石、绘制月球地图……这一切科技探索的背后竟然都有人工智能?

让我们通过3个故事,一探究竟:

第一个故事:

AI助力地外研究

美国加州北部山区里,有42台射电望远镜,它们总是朝着一致的方向眺望,每天12小时,已经持续20年,这是地外文明搜寻计划 。

在中国贵州的天坑里,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目标之一,夜以继日地捕捉脉冲星的信号,被誉为“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 实际上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大数据处理项目。数据是无形的,有形的是它们高速运转所在的数据中心。在以数据为中心的未来,强大的计算能力将成为推动世界的引擎。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世界能源产量的2%左右。科学家们正在提供效率和降低能耗之间寻找平衡。

第二个故事:

AI机器人成为火星探索“先锋”

火星有大气层、有水,并且自转一周24小时37分,被公认为是太阳系内最有希望接纳大规模移民的目的地。但是,无论探索宇宙生命,还是未来可能的行星移民,我们首先需要有先遣部队。

撒哈拉沙漠附近的马拉喀什,是地球上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地方。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设计的机器人Sherpa TT,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规划和重新规划前进路线,在马拉喀什进行模拟考试,它将代替人类完成火星勘探任务。从火星到达地球的信号传输需要40分钟,所以先遣部队需要拥有像人类一样独立行动的能力。

准确模拟出低重力下的反馈力,智能机器人将能辨识出被卡住的危险地形,不过,除了教会它避开石子,还要准备万全之策,一旦发生故障而停滞,自行纠错的能力立刻上线。失之毫厘的误差、深藏其中的不完美,人工智能需要更强大的算法引领,去遇见完美。

第三个故事:

AI为月球地图绘制提速

前沿发展实验室,这个机构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起, 来自全球80所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汇集于此,希望用人工智能加速外太空科技开发。

为了对火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人类已经发射超过30个登陆火星的探测器,但几乎都没有逃脱被石头卡住的命运。通过复制火星的陨石,Phil Metzger和他的团队希望能改变命运。

此前,前沿发展实验室的项目重点放在了绘制月球地图上。

月球两极地区永远处于阴影之中的陨石坑有可能充满了水、冰和其它易挥发性资源,可用于生产火箭燃料、宇航员所需的空气补给或其它基础性材料。但是阴影中的月球表面在NASA的图片中造成了假象,这使月球勘探者很难在潜在的登陆地点制作精确的地图。

英特尔NASA的专家在一起,整合了50年来NASA积累的月球各个侧面的数百万张图片,以制作一个超大型的月球地图。

百万图片积累意味着充足的素材,却也意味着需要极其浩大的工程量才能完成拼接工作。过程中,NASA的专家既要利用陨石坑和其他地标进行拼接,又要克服明暗角度差异,困难重重,绝非易事。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且维度多样、动态万千,这使得“拼图”的速度进展极慢。

深度学习可以加快图片识别等数据处理流程,快速发现并制作月球陨石坑和障碍物的地图,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NASA前沿发展实验室和英特尔合作,利用3万张图片制作了一个陨石坑图片训练库。这个团队将月球陨石坑检测自动化,精确度达到98.4%。通过在英特尔Nervana云上运行算法,只用一分钟就可把1,000张图片分类,比人类专家快100倍。如此一来,机器能够快速定位、识别不同的陨石坑,海量数据的处理在眨眼之间即可完成。

借助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和技术,月球地图绘制工作已圆满完成。接下来,前沿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将着力解决月球车的自我定位多个机器人自主协作的问题。

漫漫星河,我们真的是孤独的吗?或许,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