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学家的多面人生

何家弘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法学家何家弘的最新身份是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调查庭委员,并且是中国首个进入国际足联担任职务的法学教授。

在此之前,我们更熟悉的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所长,在国内外多所法学院任客座教授及访问学者的何家弘。

爱好文学、潜心写作的作家身份更是何家弘不可忽视的一面,他曾被评选为“最会写小说的法学家”,获得过第六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特别贡献奖。

除此之外,足球、羽毛球,唱歌、跳舞,他也是样样精通。2018年年初,他还在人民大学举办了演唱会“草原情高山恋”。

何家弘的多面人生就如同他的小说一样,丰富、精彩。

误入法门 矢志不渝

何家弘如今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证据法学专家,但40年前,当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学习法学的时候,还不知法律为何物。

1953年出生的何家弘,还未成年便响应国家号召到了北大荒,1977年“返城”后当过两年建筑工人。在爱情的推动下考取了大学,选择法学可以说是分数不高的无奈之举。

但当他真正进入法学的世界,便从未离开。何家弘说:“当时坚持学习法学,不一定有多么喜欢,但我们那代人,经历过无序的时代,有一种使命感,越学越觉得中国需要法律。”

198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毕业后,何家弘的许多同学都选择到政府机关去工作。懵懵懂懂入了法学门的何家弘则选择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学硕士,成为了国家第一批犯罪侦查学的硕士研究生。

此后,他到公安部工作、在学校担任行政职务,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人做官做的很好,但我不适合。”做个教书匠,是何家弘进入法学门后的理想。

1992年8月,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的何家弘来到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西北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当时在美国,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至少需要3年时间,何家弘仅用了1年零10天就顺利毕业。

博士毕业那年,何家弘正好40岁,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学术目标——着手研究中国刑事证据问题,填补中国证据法学研究的空白。2000年,他受司法部委托,统编出版了教材《新编证据法学》,让证据法学成为了一门显学。

文学家的梦想 法学家的责任

讲坛上孜孜不倦的法学教授,同时也是文学界成果颇丰的小说作家。

作家和法学家,看似并不搭界的两种身份却在何家弘身上完美呈现,他是法学教授中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何家弘创作了《洪律师探案集》系列小说,该小说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小说”。

犯罪小说一般都以警察或检察官为主角,但身为法学家,何家弘笔下的主人公是一名律师。

当时的中国,律师并非受人信任和尊敬的工作,那个时候对于律师的定位也并不清晰。在美国学习时,何家弘就决定写一个以律师为主角的系列故事。“中国需要优秀的律师,律师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幸运的是,随着国家法治环境、律师制度的完善,人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律师业务也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当时看来过于理想化的律师故事也慢慢成为现实。

法学家和文学家,何家弘更喜欢文学家的身份,但是对他来说,更重要的却是法学家的责任。正如何家弘所说的,“法律人应该努力让这个社会、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经过我这些年的学习,包括到处走、看、交流,我觉得中国应该走法治的道路。我有这么一种信念,我们国家要真正达到稳定和谐的发展,法治应该是最好的道路。”

在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何家弘提醒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子们,人生既要有大梦想,也要有小目标。

他的大梦想是要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真正民主法治的国家。而小目标则是:打球打到70岁,跑步跑到80岁,游泳游到90岁,唱歌唱到100岁!

66岁的何家弘,还在为了伟大的梦想、幸福的小目标继续着他的多面人生。

责编: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