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同龄的银行家

马蔚华

法治周末记者 宋媛媛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用在马蔚华身上很贴切,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时代变革的亲历者,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银行家之一。

士农工商 一路走来

19岁时,马蔚华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长兴店公社状元堡当知青,在农闲之余凭借着自己的文笔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报道员。下乡四年之后,他参加招工考试,成为锦州铁路局大虎山工务段的一名工人。

恢复高考后,马蔚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1982年大学毕业,马蔚华被分配到辽宁省计委工作。在1982年到1987年,马蔚华工作的头五年,他就以优异的工作表现,历任辽宁省计委副秘书长,辽宁省委办公厅处级秘书、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等职务。

1988年,时年39岁的马蔚华在事业上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任行长秘书。随后,他先后担任央行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等职务,这些经历让他对银行业应如何应对行业的“新陈代谢”有了系统的理解与把握。

初试牛刀 关闭银行

1992年,马蔚华被调至海南,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分行行长同时兼任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

在海南期间,他经历了一件大事——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留下了600多栋“烂尾楼”、300亿元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坏账。当时海南有几十家信用社资不抵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

为了加速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妥善处理停业信托机构的债权债务问题,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然而,兼并之后的海南发展银行看似壮大了,却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由于海南发展银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被关闭的银行。起初,主持相关工作的马蔚华心里没底,在查阅了大量国际案例后,最终在央行总行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及后续工作。

一波方休 风波再起

1990年年底,马蔚华的人生又面临着一次重大转折。 招商银行首任行长王世祯看中了马蔚华的经历和才能,“游说”其加盟。

虽然招商银行当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小商业银行,但或许能施展身手,马蔚华欣然接受了。

但令马蔚华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未正式上任,就遭遇到了“叫停离岸业务”“沈阳分行挤兑风波”两次流动性风险。

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货币投机商,狙击泰铢和港元,引发亚洲金融风暴。这场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招行占比最大的离岸业务。

彼时招商银行离岸贷款业务多达十几亿美元,其中不良贷款较多。如果央行发文叫停商业银行的离岸业务,则可能发生挤兑,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得到缓解的时间,马蔚华先是火速北上沟通。随后,他又回到深圳,筹措外汇资金以备储户提取,同时采取了压缩外汇贷款、提升外汇款利率等手段。最终,危机在马蔚华的努力下得到了化解。

然而没多久,危机又发生了。1999年3月17日,就在马蔚华正式上任前一日,招商银行沈阳分行因一则“行长携款潜逃”的谣言,出现人民币挤兑事件。

经历了多次磨砺之后,马蔚华对于处理这种流动性风险已有了充分的经验。他冷静地指导工作人员,告诫他们不要惊慌,微笑面对用户,保证支付。最终,挤兑危机得以化解。

变则通 通则久

如今招商银行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股份制银行。

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大国有银行雄踞我国银行业,像招商银行这类商业银行,很难与之平分秋色。

穷则思变,马蔚华根据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判断,毅然选择了零售业务。在他的带领下,招商银行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将牛奶、咖啡引入到营业厅,此番努力收到了成效。

时过不久,这一招开始被其他银行效仿。马蔚华又敏锐地捕捉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为招行开启了互联网战略,开拓互联网业务、金融超市……

在同行纷纷效仿之际,招商银行又开启了新的战略——资本市场化。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商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在愈加稳健的同时,马蔚华又瞄上了国际市场。在他的开拓下,硬是在2008年金融全球危机爆发时,按计划在纽约开设招商银行分行。

如今,70岁的马蔚华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伴随更多的头衔是壹基金理事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他有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慈善,这让他心态更年轻并饱含激情和活力。

高考、北上南下、创新变革、从事慈善公益……马蔚华的命运轨迹一次次被改写,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变革过程中,一个大写的企业家群像缩影。

责编: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