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体素质差,不能只靠体育课

孩子们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学习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 每年开学的时候,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大学,都会

孩子们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学习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

每年开学的时候,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大学,都会开展体测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测评。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我们特殊的应试教育体制,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将重心放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上,体育锻炼只能排在其次。

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

根据《环球》杂志年初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白皮书》显示,参与调查的67564位青少年儿童中。

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学生比例不足47%,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青少年儿童人数逐渐减少。

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特别是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

但近视率、肥胖率依然居高不下,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有研究指出,导致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出行方式越来越工具化、体育锻炼不足等。

另外,就体育运动而言,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在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

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3项体育技能的占到90%以上,中国的大一学生掌握1项体育技能的只占10%左右。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锻炼是一项复合型活动

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更为基础性的地位,是沟通个体身心统一协调发展的桥梁,更是一种具有复合影响力的教育活动。

它虽直接指向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但却内在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蕴。

换言之,体育教育始于“育体”而着眼于“育人”,通过“身体教育”这一初始功能的发挥,对青少年产生着“超越身体本身”的教育影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青少年的运动负荷和强度都在减少,如果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给机体足够的运动刺激。

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运动中枢神经退化,生长发育会逐渐失去该有的物质基础,从而导致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众多研究表明,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6~17岁青少年的各项健康相关指标。”

运动负荷决定锻炼效果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运动是一件有门槛的活动,只有达到一定运动强度的时间积累才是有效的。

所谓的运动强度,是指运动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会对人体呼吸、心跳、内分泌等诸多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区别各种不同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决定运动健身效果的核心因素。

运动时间则是一定强度运动的量的积累,与运动强度可看作量与质的关系。

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每周进行2至3次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力量和耐力。在心肺功能方面,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高强度(80%最高心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10%。

所以说单纯依靠学校的体育课,孩子们大多数时候无法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需要课后的锻炼进行补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