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网络电影的春天来了么?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机灵 编辑|朴芳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著名导演吴贻弓先生,曾经在《朝花》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主题为“现实主义无法取代”的文章。文中他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电影应该坚定地走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即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为现在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说中国电影兴盛于现实主义应该并不为过,早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就通过镜头展现生活中残酷的现实,态度或积极或批判,但整体而言还是宣扬正义与大爱,这种创作思路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电影人。

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新生代导演更是以旺盛的创作活力,为影史贡献了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制作方专注于影片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忽视了影片本身的现实意义,现实题材影片发展陷入了瓶颈期。

不过近几年,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实题材困局:

赢了口碑,输了票房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全面爆发、势头凶猛,在文艺创作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从2018年初的《红海行动》到后来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现实题材电影,广泛的题材让人耳目一新,内容的深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中,《烈火英雄》更是凭借类型差异和饱满情绪突出重围,票房口碑双丰收。

国产电影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是观众成熟化的表现。前几年娱乐化、商业化、消费化的电影已经让人审美疲劳,观众们大多不再愿意为粗制滥造的影片买单,更需要贴近自身生活、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现实主义作品。

虽然好口碑好票房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数量在增多,但放在整个现实题材影片领域来说,其实还是占少数。现实题材影片长期以来身处的困局是,虽然具有社会效益,但缺乏商业元素和精准的营销,还是很难出圈,只能成为小范围影迷群体内“精神食粮”。很多现实题材创作者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转型去拍更商业化的作品。现实题材影片想迈过“叫好不叫座”这个坎,仍然需要行业的推动与改变。

其实商业化和现实题材并不冲突,《红海行动》《烈火英雄》等影片的成功就是先例,就在最近,在爱奇艺上线的网络电影《大地震》,也成为了其中的代表。这部影片突破传统网络电影偏好的仙侠、喜剧等题材藩篱,聚焦现实内容,取材真实事件,但在商业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功,我们不妨就以这最新鲜的例子来看看现实题材电影应该如何突围。

《大地震》的制胜秘诀:

优质内容引领前行

近年来网络电影在平台扶持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去年爱奇艺推出的《灵魂摆渡·黄泉》,创造了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新纪录,商业和大众影响力已经达到院线电影级别。

而《大地震》的热度,同样不输给院线电影。上映2天后,爱奇艺评分即达到8.2分,站内热度最高达到5464,位列热播榜和飙升榜第1位,同时还登上了豆瓣热门电影首页。9月12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文评价《大地震》讲述真情实感、聚焦现实主义题材,用高标准的制作水准呈现。

《大地震》分账票房增长仍在继续,其成功的背后,藏着对现实题材影片突围很有帮助的几点策略:

取材真实,以小见大:1976年7月28日唐山爆发7.8级强烈地震,短短23秒后,唐山被夷为平地。《大地震》的故事背景置于这场灾难当中,从一个小事件视角切入,展示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立意表达,将镜头对准唐山某煤矿的矿工们,为观众呈现了在生死面前普通人将如何选择的故事。

其实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者都习惯从小切口切入,比如《我不是药神》从小药商讲到医药制度,《烈火英雄》从一场爆炸事故讲到整个消防员群体,《何以为家》从一个孩子的遭遇讲到难民的生活与困境等等,这样以小见大的模式往往能在讲好故事的同时牵引观众进入影片所处的环境里,最大程度唤起情感共鸣。

正向价值,艺术呈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地震》还在现实题材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来增强影片的可看性,同时以更具情绪感染力的方式传递了正向价值观:震后矿下情形被巧妙地呈现,不仅仅突出命悬一线的危机感,而且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心的秘密编织在逃生剧情中,甚至带有一定的密室、悬疑的元素。区队长张鹏举从一开始隐藏自己的秘密,转变成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的剧情展现出了危难面前人性的闪光点;周科长只顾自身利益,最后落得被鼠群吞噬这一结果充满戏剧性,也具有对观众的教化意义。

制作精良,不输院线:在时下的网络电影市场中,似《大地震》这样精良制作水准的网络电影尚为少数。《大地震》整个影片采用了优秀的影人班底,影片投资金额达到2000万元,拍摄过程中,无论是人物台词,还是置景、道具等多个维度均高度还原了70年代的风貌。

在对影片制片人罗劲松的采访中,犀牛娱乐得知,2000万投资这个量级在网络电影领域中是比较少见的。《大地震》故事原型来自于罗劲松20多年前读到的一篇报告文学,他一直希望将其影视化呈现。在立项之初,罗劲松就确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影片的演员一定要具有演技,不靠流量来撑持场面,请到的曹卫宇、张晞临等演员都是业内有口皆碑的实力派,他们的精彩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也为影片质量带来了保障。

上面提到的几点其实很符合犀牛娱乐之前总结的制胜秘诀中的“强情绪”与“强视听”,尤其是从小人物出发,展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精神,从现实意义和传播路径上来说,《大地震》堪称网络版的《烈火英雄》,都是凭借过硬的内容与情绪突出重围。

背后:营销升级的又一成功案例

除了内容品质过硬,《大地震》能够成功“出圈”,离不开平台方爱奇艺在背后的精准营销助力。

之前犀牛娱乐曾经介绍过爱奇艺对《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的营销帮助,爱奇艺一直很注重网络电影业务,7月3日率先提出了营销升级,将原有的营销模式升级为营销分成+联合营销,《大地震》就是爱奇艺继《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后联合营销的第二部作品。

在爱奇艺和慈文传媒双方的合作下,《大地震》进行了一系列有步骤有策略的营销:前期主打剧情、视效看点,以“地下一千米逃生”等紧张刺激的剧情和人物戏剧冲突为突破口,吸引观众的观影兴趣;而后,爱奇艺将营销重心移向情感共鸣。《大地震》播出首日,爱奇艺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起了#平凡人最圈粉的瞬间#、#你愿意为谁拼一次命#等话题,将电影本身厚重的质感转化为可以穿透各年龄层人群的社会话题,以情感共鸣带动用户讨论。

经过前两步之后,《大地震》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看量和用户口碑,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相继发布了关于电影的评价,成功将影片的好口碑发酵出去。

截至目前,话题#电影大地震#阅读量已超过5000万,《大地震》出现在豆瓣热门电影首页,并且在上映十天后即创下了票房破千万的佳绩,证明了关注现实主义、体现社会效益的影片同样也可以受到商业市场的欢迎。

罗劲松认为,一两部作品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成功,想要迎来现实主义影片的春天,还需要全行业的人共同参与和努力。爱奇艺正能量精品网络电影计划接下来还将推出《我是警察》、《我的喜马拉雅》、《我的爷爷叫建国》等以小见大的影片,从平凡人的视角切入,关注现实主义,贴近人民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平台、制片方能够加入推动网络电影精品化的队伍中来,相信现实主义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时代真的就会过去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