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归去来|代晓辉: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说起最可爱的人,你一定会想起著名作家魏巍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画面。在这里,所讲的最可爱的人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今天这和平年代中、在寻常日子里扎根农村、努力拼搏、勇于开拓的代晓辉。他,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近日,凤凰网河南一行四人沿虞单路驱车前行,一路向北,穿越田庙乡的万亩梨园,掠过树上黄橙橙的梨子,闪过树下成群的白鹅,走向代晓辉,走进他的养殖场——河南省虞城县田庙乡爱民养殖场。

这天恰至处暑,虽不及三伏天那么热,却也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代晓辉的养殖场坐落在一片绿色浓郁的田野间,头顶苍穹高远,中有高高的玉米林,脚下田间小道向外延伸。进入这里如绿野寻踪,神奇而幽深,若无人领路,很难找到代晓辉的养殖场。

这里属于黄河故道,后来黄河改道北去,留下数十里黄沙,寸草不生庄稼不长。建国后,勤劳的村民在此开荒种田种树,这里成了绿荫遍地,瓜果飘香的果园。养殖场在果园北侧约两公里处,方圆几公里没有村庄,紧挨养殖场北墙属于山东地界,种植着高高的杨树。风吹之际,杨叶哗啦啦地响,仿佛在为代晓辉加油鼓劲,也为这个时代的美好唱赞歌。

部队苦练立新功

坐在晓辉养殖场办公室里,听晓辉侃侃而谈,讲到他的部队生活,聊到他的养殖业。晓辉朴实的外表,憨厚的笑容透着一份温暖和自信,他明亮的眼神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1997年12月,刚满18岁的代晓辉带着对军旅生涯的向往,带着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来到了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入伍后,高效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晓辉不适应,心中焦躁不安,思家想爸妈。领导给新兵耐心做思想工作,晓辉很快转变思想,转换角色,适应了军营生活。爸爸打电话嘱咐他,要听领导话,争做一位好士兵。晓辉是一位心灵通透、有目标有梦想的人。他明白参军没有退路,既然选择了当兵,就要当个好兵,尽力做最好的士兵。他这样说,也这样做着。部队生活贵在有序。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让晓辉摒除“骄、娇”二气,多了耐心和信心。他化被动为主动,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他向老兵学习经验,与战友交流,多听多记勤总结,高标准完成训练任务。很快的,晓辉从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短短两年的军营生活,晓辉连获佳绩。连续两次获得“优秀士兵”、多次荣得团、营、连嘉奖。他曾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军事大比武,成绩突出,荣获三等功。他的立功受奖证书中这样写道:“该同志自入伍以来,思想稳定,安心服役,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特别在今年科技大练兵中,立足于打赢高科技下局部战争上下功夫,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革新了‘夜间红外检查镜’和‘十字分划快速瞄准具’两种器材,得到了师长的好评,并上报进行了推广,为‘科技强军’迈开了新的步伐,为团队的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样的评语是对晓辉两年刻苦训练、勇于探索的肯定,也是对晓辉的殷切鼓舞和高度赞扬。

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问晓辉你可曾后悔过?晓辉说从不后悔。军旅生活,强健了我的体魄,增长了智慧,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拥有执着奋进精神。听了这铿锵有力的话语,看到他昂首挺胸的站姿,炯炯有神的眼神,难道你不觉得他骨子里透着军人的凛然正气,胸有保家卫国的情怀吗!

返乡创业开新篇

度过整整两年的军营生活后,晓辉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被安排在乡政府里当了一名职员。2005年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自主创业,晓辉回了家。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晓辉有些迷茫,有些仿徨,脚踏这方沃土,路有千万条,自己该走哪一条?该向何处去?看着儿子的踟蹰和茫然,晓辉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要外出打工,就在家跟我养猪吧。看着双臂斑白、额头爬上皱纹的父亲,晓辉心软了:父亲渐老,自己也该挑起家里的重任,让父亲歇歇。自此,晓辉就在自家的养殖场里工作,他把一腔热血倾注在养殖场,他的人生随之开启了新的篇章。

晓辉的爱民养殖场有两个,分别在李老家乡和田庙乡。

处于李老家乡的养殖场是旧址,占地80余亩,存栏20000头猪。以前由父亲在管理,一直采用传统式养殖。由30位工人们亲自动手,每天给猪喂食喂水,清理场内卫生。2007年,晓辉大胆尝试,把场房进行改造,采用漏粪、电动刮粪技术,改善了卫生条件,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由于晓辉精心经营,养殖场的效益越来越红火。晓辉想扩大养殖场规模。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晓辉看中了田庙乡北端人少地阔的黄河故道。于是,晓辉找到田庙乡主要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该乡王连生书记和邱文霞乡长一听小伙子要办养殖场,这是好事啊,一定大力支持!立刻联系当地村委会,帮助晓辉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规划场址,架杆引线。“没有田庙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的新养殖场。”晓辉激动地说。

2018年3月新场建好,一批小猪娃搬进新家。这里场房明亮,通风透光。10个高高的料塔伫立在场房旁,一条条输料管道通往场房内的每一个食槽。料塔给料自动控制,食槽里的饲料低于标准线,料塔自动输送饲料,无需人工添加。这样,饲料封闭在高高的塔中,不会受潮,不受阳光直射,饲料中的微量元素不会流失,不会变质。猪们吃新鲜富有营养的饲料后,饲料与瘦肉的转换率就高,一头头猪长得膘肥体壮,憨态可掬。

“夏天那么热,冬天那么冷,猪们热着冻着怎么办?”晓辉带我们绕场区走一圈,我们边走边聊。“你看,这褐色的垂帘,夏天有水自上而下细细流着,像孙悟空的水帘洞,风吹过水帘,凉意习习,对面风机转动,把室内热空气带走,这边凉凉的空气随之进入,调换了空气,调节了温度。场房里清凉阵阵,猪们并不热;冬天烧锅炉,通地暖,猪们也不会冻着。”听了晓辉的介绍,大家不禁感叹,猪们真享福啊!

走进场房,每向前一步,就有几头猪伸长脖子,哼哼地叫着,亲热地和我们打招呼,也有不问闲事,静卧地上,呼呼睡大觉的。这些猪一律白色,身材匀溜,高低长短几乎相等。晓辉告诉我们这是三元品种,瘦肉猪,深受客户欢迎。

场房里空间很大,里面分许多个围栏,每个栏里只有四五头猪。因此,猪们的活动空间也大。地面自中间向两边微微倾斜,猪拉的粪便自动流向低处,低处有一排篦子,通过篦子,猪排出的粪便尿液流向外面。打开水阀,清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以保持室内卫生。

“你经营养殖场十多年间,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

晓辉心情有些沉重:“能没有吗?做什么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养猪,风险更大。2008年遇到全国性高热病,一斤猪肉只卖4元左右,损失五六百万呐。去年也就是2018年,非洲发生猪瘟,市场价格再次降低,直接损失近千万元。庆幸的是,场里的猪没有发生疫情。”

“如何做到在别处发生疫情时,保证你场的猪不生病?”

“防控啊!平时防控做得好,猪们就会不生病、少生病。”晓辉说:“在防控方面主要做三点,一是每天观察,用心记录。我们给每个猪栏编号,在每头猪的耳朵上做标记,这样便于检查猪的健康状况。比如哪头猪咳嗽了,哪头猪打几个喷嚏,我要做到了如指掌,给以及时必要的诊治。二是保持猪场内外卫生。对内实施漏粪措施,并每天及时清理粪便杂物;对外做到闲人、车辆免进,减少外部细菌的侵入。三是饲料的安全卫生。购买营养含量高、卫生达标的饲料,避免病从口入。”晓辉对每头猪能做到这样,真是心细如丝,爱护有加呀!

“动物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晓辉兴致勃勃地说。他把每头猪当做宝,猪们回报他的是更高的经济效益。

新场里现有母猪2000头,平均每头母猪产仔10头,又可发展20000头。加上老场区的猪,目前共约50000头。就现在的市场价格来算,效益相当可观。

晓辉养殖场的猪出栏时,无需各地奔波找销路,上海、浙江等地的客户亲自来场里过磅,拉猪。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猪也能行千里!

自建沼池惠村民

注重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新时代致富理念根植于晓辉心中。

早些年,采用传统养殖业时,他聘用村民到养殖场工作,赋予丰厚的报酬。近几年养殖场引进新技术、新器材,采用现代化养殖,工作人员大大减少。晓辉对这些工人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鼓励这些人自己当老板,发展养殖业,还亲自登门为他们讲述养殖技术,指导他们做好防控工作。出栏的猪由晓辉统一销售,所盈利润归养殖户所有。不仅如此,晓辉参与村里扶贫工作,帮助贫困户搞养殖业。在晓辉帮扶下,村里20多户人家建厂房、搞养殖,发家致富。村民们腰包鼓了,幸福了,晓辉笑了,干劲更足了。

晓辉的养殖场办得有声有色,生意兴隆。他又投资架设变压器,无偿为周边群众灌溉农田提供电力保障,还给周边村民免费提供猪粪,当作田地的有机肥料。老百姓不仅节约了买肥料的钱,田里的粮食、瓜果等绿色食品,远销全国各地,受到人们的欢迎。

2015年,在虞城县政府、县农牧局、李老家乡政府的指导大力支持下,晓辉养殖场投入500多万元,自建一座大型沼气池,为周边5个村庄的300多户居民免费提供沼气,且无偿将沼渣、沼液提供给群众作田间底肥,受益居民每年节省燃气、肥料等费用过百万元。因此李老家乡政府,多次赠送锦旗,授予晓辉“新时代致富能手”、“致富不忘身边人”等荣誉称号,临近村庄的村民代表多次上门以各种形式对晓辉表示感谢,媒体也多次报道代晓辉乐于助人的事迹。

站在养殖场里,晓辉指着一大片空地说,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业,我要乘着时代东风,将养殖场再扩建100亩,争取年出栏100000头。并采用“猪—沼—菜—果”新型种养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更进一步为田庙乡的村民做好服务。

他在首届商丘“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启动仪式上发言:“我要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永葆初心,勇担振兴乡村之使命,团结、引导更多返乡创业者,更好的服务虞城经济建设大局,在创新创业中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晓辉身上,我们看到一位中共党员、军地两用优秀人才形象,他虽然已经脱下了绿色军装,却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依然保持军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养殖岗位上续写军人新的风采,践行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英雄本色。像他这样返乡创业、锐意进取、踏实肯干的退伍军人在我们国家数不胜数。他,他们,奏响了时代最强音,不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吗!(文/张爱梅 图/赵香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