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流失面积减少流失程度减弱

图为:十堰市郧阳区清水河小流域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9月中旬,省水利厅公布2018年水土保持公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野外现场核查,2018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51%,主要为水力侵蚀。

对比2000年的调查数据,当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6.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2.70%。经过18年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83万平方公里,减幅46.55%。

流失面积在减少,流失程度也在减弱。水土流失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5个等级,2018年我省水土流失以中轻度侵蚀为主,共2.81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86%,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3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73%,强烈等级以上侵蚀面积0.4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14%。而2000年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强烈等级以上侵蚀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占流失总面积17%。

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顽疾”,流失面积减少来自于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的治理。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吴遵雄介绍,我省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水土流失“病因”各异,治理上也需精准施策。在丘陵地区,主要通过坡耕地改造、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在高山地区,主要通过发展涵养林、防护林等措施涵水固土;在江汉平原主要是强化监管,依法对生产建设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记者手记

水土流失防治任重道远

祝华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防治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我省地形三面环山,山地丘陵占80%,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目前平均每年治理1700平方公里左右,按此进度,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需要近20年。

治理难度在加大,治理成本在增加。前期治理的区域,区块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治理起来也较容易,剩余要治理的区域位置偏远,一些流失区呈零星分布,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是难啃的“硬骨头”。

一些重点工程项目措施不到位,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省每年建设各类工程项目上万个,部分工程项目未严格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需强化监管。此外,由于过去标准较低,一些治理过的区域,防护能力衰退减弱,出现了水土流失反复的现象。

水土流失防治任重道远。加快治理、强化监管,非常必要。

链接

治水保土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祝华

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吴遵雄介绍,经过多年治理,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一批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发展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村民增收。以秭归为例,1983年当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030平方公里,到2017年降至1128平方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从12.7%上升到66%,通过改一亩梯田,发展一亩经济林,治理区74%的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我省把水土保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为贫困地区脱贫创造条件。”吴遵雄介绍,我省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东北大别山区和鄂东南幕埠山区,这些地区与我省贫困地区高度重叠。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如建设经济林、农业生产道路、小型水利工程等,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基础,引导当地经济结构调整。2016年来,我省累计在丹江口、竹溪等26个贫困县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近1200平方公里,发展的水保林、经果林有力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仅2017年,水土保持治理就惠及70多个贫困村、2.9万多名贫困人口。各项措施发挥效益后,项目区贫困农户每年亩均增收500多元。

全省超五分之一的耕地为坡耕地,不仅易导致水土流失,还制约农业发展,“通过坡改梯,提高土地抗旱能力,提升产量,还为农村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在巴东县店子镇风吹垭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层层梯田从山脚延伸到山腰,种植的茶叶郁郁葱葱。2017年,巴东县整合资金,对风吹垭坡地进行治理,把坡改梯工程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最大发挥治理效益。

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我省将水土保持治理和流域水系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等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植被恢复和农村水系、沟渠、污水整治,实现治理区域生态宜居。

从2006年启动试点以来,我省在三峡库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郧阳区清水河、丹江口五谷庙沟、秭归曲溪等100多条生态小流域,有力地改善了当地人居生态环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