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建设者丨杨峰:民营航天迎来了黄金时代

编者按:聚焦湖南民营经济,宣扬“最美建设者”。湖南省工商联和红网湘商频道7月17日启动了民营经济“最

编者按:聚焦湖南民营经济,宣扬“最美建设者”。湖南省工商联和红网湘商频道7月17日启动了民营经济“最美建设者”主题宣传活动,将镜头聚焦民营企业家,讲述他们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事迹,激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到湖南经济建设事业中来。

红网时刻记者 李兵 长沙报道

2019年8月31日上午7点41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潇湘一号07卫星,由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航天事业不在只是国家队能干的事了,属于我们的航天应用爆发时代已经到来。”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在发射现场分享了公司数年来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我们不仅要做卫星服务,还可以自己设计、制造、发射卫星。”

“年轻的时候比较自负,就想着创业。”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峰很快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怀着施展才华的豪情壮志,和几个同学凑钱,一起创立了一家民营技术公司。

公司做了一年,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眼看几个同学将要分道扬镳,机缘巧合下,他们接了一单与航天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这也是杨峰第一次在工作上接触“航天”。

正是在这个项目中,杨峰逐渐发现了商业航天的“新大陆”。

2014年,“商业航天”一词在中国还未被正式提出,但大洋彼岸的民营航天产业却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火箭端的“SpaceX”、卫星端的“Planet”、载荷端的“Made in Space”,这些私人公司用极少的人力、时间、成本,取得了非常大的商业进步。

在杨峰看来,既然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在美国得到有效验证,那么接下来中国也一定会出现。发现商机的杨峰,励志做中国第一批商业航天企业。

所以,即便当时“商业卫星的研制发射”还没有被政府明文允许,但杨峰依然坚定地退出了自己创立多年的公司,拉上正在干航天的朋友任维佳(现天仪研究院CTO),一同开始为“天仪”的创立做筹划与准备工作。

2015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指出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技术研发、卫星研制、系统建设、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政策推出后,筹备多时的杨峰和任维佳迅速完成了公司注册。2016年初,受湖南省政府的邀约,杨峰决定将“天仪研究院”正式落地于长沙市高新区,定位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国内外的科学家、科研院所和商业公司,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

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杨峰到底想要做什么。寻找融资的过程中,杨峰也频频遭遇投资人的质疑,“很多投资人都认为这种事应该是政府行为,民营公司来做没有太大前途。”杨峰总结说,所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在航天领域创业必须慎重考虑的一点。

虽说是做卫星,但天仪进入“微小卫星”这个领域,确实是有些误打误撞。

“任维佳提出要做微小卫星的时候,我是坚决反对的。”杨峰解释说,“我原来认为做卫星平台就是直接跟国家队竞争,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科院,哪怕是那些大学,我们都打不过,一个小创业公司想和这些巨头直接竞争,简直是以卵击石。”

就在杨峰和任维佳“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相熟的研究所老同事突然闻风跑来问杨峰,“听说你们要做卫星,能不能把我的一个载荷带上去试试看?”

这位老同事的话瞬间让杨峰醍醐灌顶——原来微小卫星是可以做的,原来搭载服务是有巨大市场的。因为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在无重力的太空环境下进行实验,是十分必要的阶段;而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想要打入航天市场,也必须在太空中完成检验。

微小卫星虽然不能替代大卫星的作用,但可以作为快速验证和试错的平台,用相对较少的资金和时间,对关键技术和部件进行验证,避免出现严重的技术漏洞。

至此,杨峰给天仪的未来设立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国家队做高大上的国家任务,做国之重器;我们做小、快、灵的商业产品和服务。”

2016年的4月,长沙天仪不但实验室没准备好,天使投资人的钱也还没到账。就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杨峰却接到了“潇湘一号”的单子。

按照以往国内外微小卫星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从成立到发射第一颗卫星基本会花费2-3年。但杨峰无比想做第一个,在他看来,航天的门槛在于‘发射过’,只有把这个门槛跨过去,才能脱离PPT俱乐部,成为航天俱乐部的一员。

距离2016年11月的火箭发射只剩下几个月时间了,除了往前冲已经别无选择。没有钱,杨峰和合伙人就砸锅卖铁、东拼西凑。“我跟同事说,对不起,火箭的位置我已经买好了,卫星造不出来,火箭加一个配重就走了,你们必须得造出来。”杨峰回忆说。

杨峰对记者说:“火箭在穿越大气层时,搭载的卫星会经受剧烈的震动,卫星一定要能承受住这些随机振动、冲击和加速度,所以需要进行力学试验。”

“力学试验”是通过模拟卫星在发射过程中所经受的强烈振动来检验卫星可靠性的试验。“潇湘一号”被放置在专用的震动台上,如果2分钟后卫星完好无损,才能证明它不会在穿越大气层阶段被震坏。

杨峰介绍说,卫星进入太空后会失去大气层的调温,所以向阳一面的温度会特别高,局部温度可能达到上百度,但背阳一面又特别低,当卫星进入地球阴影中时,局部温度可能降至零下七八十度,温差极大。

因此,“潇湘一号”穿了一件用多层隔热材料制作的“星衣”,使得卫星内部温度的变化范围控制在零下十度至十几度的区间。为了验证“星衣”的可靠性,“潇湘一号”在真空罐里进行了“热真空试验”和“高低温试验”,模拟太空温度的循环和对电子元件的冲击影响。

2016年11月10日上午7点42分,长征十一号遥二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搭载着卫星成功发射。

此时,杨峰正一个人紧张地坐在的指挥大厅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还未亮起的星箭分离信号灯,心里闪过无数种可能性……

终于,分离成功的绿色信号灯亮起!“潇湘一号”分离成功!这一刻,也意味着我国国家队终于迈出了搭载商业卫星的第一步。

杨峰瞬间长舒了口气,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天上一秒,地上十日”。从上一颗卫星到“潇湘一号”的分离一共用了19秒,这19秒,或许是杨峰而立之年以来,度过的最为煎熬、最为漫长的19秒。

如今,天仪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刻,成为星城长沙新经济的一张名片。

成立2年以来,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3次太空任务,并将4颗卫星成功送入既定轨道。除“潇湘一号”外,还有“全图通一号”、“湘江新区号”,以及与中科院、以色列合作的“陈家镛”号卫星,这也是中国首颗微重力化工实验卫星。

在杨峰看来,“快”,是民营航天制胜的无二法宝。在传统航天体系内,从论证、立项,再到研发、测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些都是商业和科研所无法承受的时间成本,包括卫星软件的更新迭代也是不敢轻易变化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