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还可以怎么玩

当代进入快餐时代,大众对书法作品也存在快读快识快理解的倾向,大众喜欢某一幅书法作品,是因为书法作品的内容与他的心智相吻合。如果大众对书法作品难于理解认识,谈何喜欢?断句是理解认识的关键,难断句就难理解文意。在断句上浪费时间精力琢磨来琢磨去地琢磨文意,这种琢磨让当今快餐心理的人失去了耐心,必然使欣赏和购买兴趣大打折扣,想欣赏想购买的激情被“难认识”打消。

本文所说的留白断句,是在留白理论基础上的断句创新,将留白的美学观,赋予断句的含义,为中国书法的断句识读,大众普及、繁荣,起到作用。

一,书法断句的意义

1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2 、女人,没有了男人,将会一无所有。

女人没有了,男人将会一无所有。

3、拿“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举例,不同的断句,有了多种意思:

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d、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如果按照传统书法创作,根本无法表现文意。由此可见,断句是何等的重要。

老祖宗传下来的书法艺术,是没有标点来帮你断句的。书法作品没有标点似乎成了这门艺术精湛的标杆,似乎有了标点就不够韵味不是行家里手,将留白美学与断句结合,即营造了书法的形式美又赋予断句功能。

任何一位书法家都希望观者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能“全神贯注”沉浸于艺术境界互动共鸣,我们在欣赏一些多字的书法作品时,会被作品的词文和笔韵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感染,产生互动共鸣,最理想的互动共鸣是观者全神贯注体味文意书韵。

一幅书法作品包含笔韵美和词文美,如果只欣赏笔韵美,无所谓断句,看笔墨线条就可以了,可是一幅书法作品是笔画和词义的结合体,读者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是对笔韵和词文含义同时欣赏。观者在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时,会有两种思维方式在交替出现:一种是艺术的欣赏眼光;一种是判断的理性眼光,而艺术的眼光沉浸在笔韵和词文的意境美和艺术美中,这种沉浸的深强,与“全神贯注”的程度有关。

然而,断句,却迫使观者一心二用,使观者不可能做到“全神贯注”。其结果是,作品艺术美的内涵和感染力被大打折扣。

任何一位艺术家不希望观者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被“其他因素”打断思路、或者干扰削弱由艺术产生共鸣被感染的程度。此文所指的“其他因素”就是“猜测、揣摩”断句点的理性思维。在观赏书法作品产生共鸣时,还要拿出与共鸣不协调的一部分“脑力”去理性思考 “何处是断句”。这个“思考”与艺术共鸣被感染的“沉浸”是两种思维模式,被感染的艺术共鸣是形象的、联想的、幻想的、艺术式的;而寻找断句的“思考”是理性的、推理的、数学式的。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难于“全神贯注”地与作品互动共鸣,因为老想着“这句话在什么地方结束”?一边与书法艺术互动共鸣被感染;一边还要一心二用琢磨寻找断句点,观者的共鸣感染被一次次打断,美的力量被削弱。如果老想着在哪里断句、或者断句不准确,欣赏共鸣的程度必然被削弱,审美的互动共鸣和连贯性必然会被破坏。

在欣赏艺术时,人与作品的互动共鸣越深越强越好,而影响互动共鸣的因素越少越好。寻找断句点的大脑活动破坏了互动共鸣,“猜测、揣摩”断句点分散了精力,必然影响到对艺术的共鸣。

二,留白断句

在句末字和第二句首字结合点的断句点,有意留白留出空格,其他句中字之间不留空格。留白的空格就是断句点。

图1«国展»无断句难识难产生共鸣。

图2«国展»用留白断句,易识易产生共鸣。

留白断句《国展》译文:中国书法篆刻展,简称国展,是当代最具权威,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书法展览,实质是一场最高水准的评选擂台赛,是对书法艺术和理论的总体展示和检阅。四年一届的国展,是书法界的盛事,对繁荣书法艺术,提高书法创作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当征稿期间,一页页一张张远古的华夏艺术,从神州的四面八方,从世界的不同国度,飞向目标,飞向战场,如台风如海啸,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智慧在集结,文化在凝聚,中国书法,一路播种,一路高歌,唱响文化自信,唱出民族自豪,唱出磅礴恢宏的中国风。丁辉义

图3«自信»也是留白断句。

三,留白断句的形式美

艺术角度上说,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艺术。一组字显得密布而一气呵成,突然出现一个字的留白,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

书法讲究“疏密”。疏,就是简练,就是留白。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达到字间茂密效果,使行中茂密的效果更为强烈,更易突出主体,形成视觉反差的艺术效果。关于留白的艺术美,前人多有论述,并形成书法理论,得到书法界的认可和实践,本文不多再赘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