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之——百家之首儒家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术传统。“儒”最初泛指一切“术士”,据《说文解字》:,柔也。术士之称。”大概因为“术士”不像武士那样孔武有力,表现出一种文弱迁缓的神气,故被人统称为“儒”。孔子博学多艺,而且温良恭俭让,算得上是典型的“儒者”。但孔子并未自称为儒”或“儒家”,据郭沫若考证、在孔子时代,“”并非尊称,恰恰相反,“儒”是墨家对孔门的称,后来相沿成俗,就成了孔门的学名。也有人认为,儒”在孔子时代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因孔子熟悉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礼仪,故被人称为“儒”。总之,“儒”或“儒家”最初并不是孔门的自称,而是别人强加的。

儒家之学就是儒学,和儒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道家和道教一样,不能完全画等号。简单地说,教是历代王朝尊奉的国家宗教则是在儒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术传统。儒学有一套固有的价值系统。孟受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儒家概括为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

现代学者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历代的儒家之学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儒家注重征会和人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富有入世精神,主张经世致用。

直到五四新文化云动后,儒家才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而成为高等学府纯学术研究的对象作为一种学术文化传统,儒家在其200年的发展中,随时代变化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与学派,如通常所说的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等,而其中又是门户林立,令人叹为观止。

因此要想简明扼要历代儒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儒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及其所提供的思想智慧,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而且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孔家店”始终打而不倒,现代新儒家甚至有所谓“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下一个世纪

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之后,经过现代人创造性地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儒家有哪些支派

儒”是指孔子去世后儒家的6个支派,语见《韩非子·显学》。八儒包括: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渊)之儒,孟氏(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荀况)之儒,乐正氏之儒。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虽然相信天命,但却化,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支派。不言鬼神。

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执一端,在孔子去世后发生分儒家的“仁家最为装尚的就是《周礼》他们认为人人安分守已互相关怀,这样创造一个大同的能界,就是“仁”。“仁”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内容就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被历代统治者以及学术界所尊崇,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所谓“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

政。如果想要实践仁德,就离不开“忠”和“恕”。

“忠”就是尽自己的本分;“恕”就是推己及人。提倡用“礼”、“乐”来教化人、约束人的行为,进而陶冶人的性情。儒家的伦理观其实又被称为伦理儒家,它的主旨就是:讲求三纲五常的司时也强调孝道,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等。总体来看,儒家的伦理观有功有过,我们现在应当学习的就是它有功的一面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的思想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重大发展是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中庸

儒家的一种主张,是指待人接物釆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申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地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