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的破与立

从十堰出发,途经襄阳,到达武汉,有这样一条绵延500多公里的世界级汽车工业长廊,它,吸引了2000多

从十堰出发,途经襄阳,到达武汉,有这样一条绵延500多公里的世界级汽车工业长廊,它,吸引了20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这里落户,擎起了整个湖北的汽车工业。

如果说,湖北的汽车工业始于十堰,那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就是最好的哺育者和见证者。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老一辈东风人从五湖四海“聚宝”到贫瘠荒凉的武当山下,手擎马灯、人拉肩扛,开创了东风基业,也在大山里留下了“马灯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与跨越,如今,东风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汽车产品品种最齐全、产品结构最优的汽车集团之一,不仅在合资领域大放异彩,同时不断加快在自主乘用车方面的步伐,形成了东风风神、东风风行、东风风光、东风启辰等自主乘用车品牌,生命力愈加旺盛。

东风公司并非止步于此,基于对新时代的把握,东风公司于2018年4月发布了新的品牌战略:品质、智慧、和悦。按照公司战略规划,未来,东风公司还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新事业,目标是到2025年自主品牌汽车全球销量实现230万辆,推动东风成为全球知名品牌。

五十而知天命,建设50周年的东风公司,即将翻开新的篇章。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东风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竺延风表示:“50年,对于东风来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时代,‘马灯精神’需要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赋予新内涵,支撑未来的奋斗。”

大山里走出来的国有企业

50年前的1969年,在毛主席作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下,经历了16年的“三上两下”洗礼,东风公司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终于在十堰破土动工。

彼时的十堰只是一个百人的偏僻小镇,开门见山,树木稀少,仅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横贯东西。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万建设大军一下子涌入后,吃住都成问题。

没有电、没有铁路、缺少运输工具,就这样,第一代东风人在鄂西北的山沟里,开始了漫长艰辛的创业历程。没有电,那就用马灯照明;没有铁路,那就通过水路转运物资;缺少运输工具,建设者们就用背篓背、用竹筐抬、用扁担挑,把重型设备搬运到工地上。

抗战老兵、第一代东风人焦润坤回忆起过往感慨道:“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把二汽建设起来就是一个奇迹。”

197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款军用越野车——25Y“出生”,经过不断改进、提升,1975年7月1日,这种两吨半军用越野车正式定型投产,被命名为EQ240,并陆续装备服役。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军车中的重要车型,提升了解放军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力。

随后,二汽又开发了五吨民用车EQ140,成功实现“军转民”。1978年,二汽曾一度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亏损企业,可以说,EQ140的“诞生”给当时的二汽带来了转折。其改款车型EQ140-1,在巅峰时期,曾占据中国公路运输2/3的市场份额,顺利帮助二汽扭亏为盈。

不懈努力之下,到1987年11月,二汽的年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成为我国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的汽车制造商。

五年后,二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9月,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同时,公司确立了以公司化管理体制步入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进入21世纪,随着东风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于2003年将总部从十堰迁往武汉。就在“迁都”第二年,东风公司销售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20%,其中,重卡销售逼近11万辆,同比增长34%。此后,东风公司一路高歌猛进,东风中重卡销量曾经连续13年占据行业第一。

2018年,东风公司实现汽车销量达383.1万辆,稳居行业第二位,收入、利润继续保持行业较好水平。其中,商用车位居行业第一位,自主品牌销售超过120万辆,位居百万辆以上自主企业前三。

总结50年来的成就,竺延风告诉记者,这50年间,东风公司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开放合作形成了广阔发展力。同时,公司自力更生,打造了中国军车第一品牌,引领了国内商用车市场发展,并且在自主乘用车方面具备了完全自主开发能力和健全的产业链体系。

站在山巅看世界

采访过程中,竺延风谈及,东风公司取得的种种成就离不开公司的持续深化改革,是改革激发了蓬勃创造力。

事实上,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发展壮大后,东风公司也曾遇到体制机制的瓶颈。比如原来“大一统”的管理体制面对挑战,难以适应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但企业大了,层级多了,还会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

对此,在改革过程中,东风公司施行了科学的授权体系——DOA体系,还有一个科学的治理体系,把制度流程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使整个企业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另外,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如何把国有企业的独有优势和现有的体制机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东风公司做了大胆推进。在人事制度上,向推进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迈出了一大步。

据了解,2017年,东风公司全面启动了高管人员岗位契约化管理,打破管理层干部的“铁饭碗”;同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以高薪吸引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竺延风表示,下一步,东风公司还将根据市场的实际进行细化和完善,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多能少、甚至是能进能出的问题。

在开放方面,东风公司在技术体系上与大量的社会资源展开充分合作,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除此之外,为应对汽车产业新时代需要,东风公司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瘦身”动作。2018年,东风公司剥离了所属企业的“三供一业”、医疗机构、房地产公司等多项社会职能,并优化整合了商用车、零部件等主营业务和子公司资源。其中,去年11月,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旗下6家零部件子公司整合为2家新公司。

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14年启动精简“瘦身”以来,东风公司已累计“压减”法人67户,“僵尸”及特困企业处置完成8家。

“东风的改革是主动式的改革。东风提出要站在山巅看世界,不在山沟里想问题。因为东风是从大山里出来的,有的时候传统观念很多,会形成制约,我们必须用新发展理念进行突破,观念上的转化是最大的挑战。另外,在形成共识上也有一定的压力。但只要我们目标定了,做事情必须咬住牙,改革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需要长久地不断改善理念,日积月累地不停推进。”竺延风说道。

在持续的改革下,数据显示,2018年,东风公司单车利润同比增加7.6%,利润率同比增加0.7%,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下降5.3%,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8%,降成本效果明显。

剑指世界一流企业

与改革相辅相成的是,东风公司开始重塑品牌架构,并立下新时代新的目标。

2018年4月,东风公司正式提出全新的品牌价值——品质、智慧、和悦,这是东风公司历经了两年多的悉心梳理、研讨与打磨确定下来的品牌战略。品质、智慧、和悦这六个字,分别代表着产品和服务的品质、面向智能网联时代的规划,以及和谐共赢发展的理念,寓意着东风品牌的品牌之根、品牌之源和品牌之魂,也代表了东风汽车面向前50年历史及未来50年发展的理性思考。

在此基础上,东风公司提出了自己的目标。竺延风表示,2018年,东风公司提出了加快建设卓越东风、开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新征程的新阶段使命和未来5年“三个领先、一个率先”奋斗目标。

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总体路线图,具体指:到2020年,奠定卓越企业基础;到2023年,建成国内卓越企业,衡量标准就是“三个领先、一个率先”;到2025年,夯实全球竞争力基础;到2035年,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个领先、一个率先”即:经营质量行业领先、自主事业行业领先、新兴业务行业领先;东风员工高质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时代美好生活。

为完成这些目标,竺延风告诉记者,东风公司的布局正在全面展开。在新兴业务方面,未来东风要从一个产品的提供商成为智慧出行服务和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这一过程中,一体推进产品和业务、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打造智慧汽车,推动智慧出行,推进智能制造,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新能源领域,东风坚持乘商并举,自主与合资协同,电动、混动、氢动并进;传统业务方面,要自主掌控整车及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核心技术和资源,努力在“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领域领先竞争对手,市场份额达到22%以上;构建自主乘用车核心能力,推进自主乘用车奋力赶超。

据了解,围绕着“五化”,东风公司计划未来在新能源、新出行、智能网联等领域共计投资200亿元。其中,在新能源汽车投入80亿元,自动驾驶投入60亿元,出行服务投入40亿元,网联汽车投入20亿元。

不过,自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形势并不乐观。站在“知天命”门槛上,竺延风将如何带领东风公司实现目标,走入下一个50年?

“东风的标志是一个双飞燕。东风的老员工在大山里看见燕子比翼双飞,飞出了大山。由此想到两只燕子驱动车轮,飞驰在大地上。如今,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的品牌战略,这一核心价值延续东风一以贯之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商理念。”竺延风表示,未来,东风公司将不断满足客户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智慧出行,实现和悦舒畅的惬意人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