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义子李文忠准备投降敌人张士诚,朱元璋是怎么化解危机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起兵初期收了二十多个义子,也是创下了历史纪录了。他用这些义子为将,掌握军权,比一般的将领更加可靠。这些义子当中,见于史料的有: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朱文刚、朱文逊、朱文进、王附马、真童、金刚奴、泼儿等。其他义子有的功名不够显著,有的死得早。他们的姓名都没有出现于史书上,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朱元璋剧照)

这么多义子当中,李文忠是功绩最显著的一位,而且他与朱元璋还是甥舅关系,所以在义子中的地位更加特殊。

《明史》中记载了李文忠被朱元璋收养的情况: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人,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颠沛流离,好几次都差点死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李文忠父子二人前去投奔刚在滁州立足的舅舅朱元璋。俗话说“外甥见舅如见娘”,对朱元璋很亲切。朱元璋见到外甥也好像再见到姐姐一样,乱世中得见至亲,自然非常欢喜。而且李文忠沉稳坚毅,智勇双全,朱元璋很喜欢,就收养为义子,让他改为朱姓。这时李文忠十六岁。

(沐英、李文忠、邓愈、汤和)

李文忠读书非常聪明,学得很快。朱元璋对文忠的培养也是煞费苦心,经常让他跟在身边,随侍出入,带兵打仗时也经常教育他。朱元璋不但教他读书,更重要的是训练其领兵作战的本领。所以李文忠在读过一些诗书有了基本文化之后,朱元璋对他说,“人固然不能没有文化,但现在正值乱世,带兵作战的本领更加有用”。虽然李文忠在读书上很有天赋,但是朱元璋还是让他改以练习弓马武艺以及领军作战的本领。李文忠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逐渐展露出军事才能,成年后即被太祖委以要任,总制亲军,并且迅速在军中建立功绩,取得威信,成为朱元璋在军中的亲信力量。

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李文忠刚满十九岁,就带领亲军,侍卫朱元璋,池州有急,李文忠奉命率亲军前去救援,击败陈友谅的侵犯,并且继续进攻青阳,兵取严州,勇冠诸将,展露出夺目的军事才能,随后李文忠即被朱元璋授予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左副指挥,兼领元帅府事。李文忠自此得以掌管朱元璋帐前亲军,成为朱元璋在军中的亲信力量,并且逐渐建立功勋,在军中树立威信,能与诸将相衡。

(李文忠剧照)

李文忠虽然战功卓著,但是也有一次因为犯事怕被责罚而差点投降了张士诚。幸亏朱元璋处置得当,才让李文忠迷途知返。

事情是这样的,李文忠镇守严州的时候,正是气血方刚之时,生理需要也是很强的。有一次,他留了一个姓韩的妓女在家过夜,触犯了军纪。这事被郎中杨宪知道了,就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听后大怒,马上派人到李文忠军中,当着他的面将妓女处死,又将李文忠召回,准备问罪。

(马皇后剧照)

这时,朱元璋的夫人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出来说话了。她说:“严州在敌方边境,不宜轻易换将。而且文忠一向名声很好,杨宪的话未必可信。”朱元璋听了觉得有理,就没治李文忠的罪,让他仍回严州领兵。

李文忠回到军营后,他手下两个文官赵伯宗、宋汝章对李文忠说:“这次去了还能回来是运气好,下次再被召去可能就回不来了,还是及早找定后路为好。”李文忠也知道朱元璋处罚严厉,如果再被召回,恐怕性命难保。于是派赵伯宗到张士诚处表明自己有投降之意,甚至已经准备写投降书了。

(张士诚剧照)

朱元璋大概知道了李文忠准备投降的事,立即派亲信带着自己的亲笔家书再次召李文忠回去。到了京城后,朱元璋非常亲切地安抚他,又赠给他好马和银两,让他赶快回严州,用心镇守。李文忠回去后,很羞愧地对手下说:“我几乎被你们害了,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泄露出去,我还有什么脸去见父亲?”手下说:“请大人饶恕小人性命,我们一定守口如瓶,但是得让那两那个人不能出声才行。”李文忠心领神会,于是他请赵伯宗和宋汝章赴宴,把他们灌醉后绑了,扔到水里灭了口。

此后,李文忠也不负朱元璋和马氏的期望,保有严州不失,最终建立攻克杭州的功勋,消灭了张士诚势力。

在这件事中,朱元璋听从马氏的劝谏,妥善处理,化解了危机,与义子重新建立信任关系。朱元璋一向以手段残酷著称,如果是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李文忠恐怕早已人头落地了,但那时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知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又肯听人劝,难怪日后可以夺取天下。这也说明了有一个贤内助是多少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