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前,白崇禧和粟裕提出了同样的建议,结果却截然相反

白崇禧的军事能力在国军中是公认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他在和李宗仁,黄绍竑一起平定广西的时候,就已经展示了他作为一个顶级参谋人才的能力,所以北伐过程中就被蒋调任总司令部参谋长了。之后,只要是蒋桂合作,蒋就会让白崇禧当参谋长,包括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都是很重要的人。

蒋对白崇禧一方面是用,另一方面又是有所提防的。在抗战时期,白崇禧担任副参谋总长,经常被蒋派出去,以统帅部的名义视察战区和部队。比如他就曾代表统帅部视察薛岳的战区,解放战争初期,杜聿明在四平会战中得胜后想全力追击,攻占长春,蒋希望及早收兵,就是派白崇禧去前线视察,同时希望他能说服杜聿明。

白崇禧到东北后,与杜聿明进行了深入谈话,一方面是传达中央命令,一方面是想代表统帅部听听杜聿明坚持北上的理由。结果,白崇禧没有说服杜聿明,却被杜聿明说服了,他还当场表态支持杜聿明的意见,让杜聿明先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统帅部那边他可以去说服。类似这种事白崇禧其实干了不少,经常在关键时刻代表蒋去战区视察,最后都支持了战区长官。也正是因此,蒋和国军高级将领普遍认为他能够不避嫌疑,敢于对蒋犯颜直谏,他的威望也就比较高了。

不过,蒋对白崇禧的提防又是众所周知的,并不完全相信。解放战争初期,陈诚得势,蒋任命白崇禧当国防部长,但并不给他实权,又用陈诚担任参谋总长,实际掌握部队和作战指挥,结果陈诚无论是在指挥山东战场还是去东北接替杜聿明,都搞得一塌糊涂。最后,蒋又找回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顾祝同担任参谋总长,何应钦先在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后来又被派往武汉指挥华中。

在1948年以后,国共双方都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做准备,白崇禧曾经提出,因为华野和中野是相互进行战略配合的,而国军却分成就华东和华中两个战区,加上郑州绥署等,机构重叠,指挥体系紊乱,效率低下,难以应付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所以应该提前合并华中和华东战区,统一指挥。但蒋认为国军精华都在这两个战区,不愿意交给白崇禧指挥,最后淮海战役之前解放军成立了总前委统一指挥,而国军仍然分割,相互掣肘。

一直到淮海战役之前,济南已经解放,国军在中原战场形势越来越不利,国军统帅部普遍认为应该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依托徐州,进行战略决战,再次提出合并华中和华东两个战场,国军高层将领普遍认为白崇禧是最合适的指挥人选。蒋将白召至南京,在会议上宣布,白当时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晚上与幕僚讨论后认为,淮海战场国军败局已定,难以挽回,所以白崇禧不肯背这个黑锅,于是不辞而别,径直回了武汉。

而这时候白认定,蒋的全部基础在于黄埔嫡系的中央军,如果淮海战役失败,黄埔系全部被解放军消灭,蒋就只能黯然下台了,接下来就可以逼蒋下野,桂系和阎锡山等就可以组成地方军阀的联合政府,再与解放军进行谈判,争取划江而治,等待国际局势变化,再反攻华北。所以,淮海战役中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后,蒋唯一还能寄予希望的就只有宋希濂的十四兵团了,可是白崇禧百般阻挠,不同意宋希濂东调,坐视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