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身陷囹圄不改救国心

文/徐永超

他本是一介狂生,从小讨厌四书五经,甚至敢在考场上和考官争辩;他更是赳赳男儿,凭一支笔就搞得统治者焦头烂额,身陷囹圄不改救国之心。他就是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出生在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一个商人家庭。小时候的邹容,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尤其酷爱名人传记,最崇拜少年英雄夏完淳——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在父亲因抗清而牺牲后,自己也被密探拘捕。洪承畴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投降,夏完淳铁骨铮铮,怒斥洪承畴。慷慨就义时,更是丝毫不惧,刽子手一见他,目不敢视,战战兢兢,好久才下手行刑。

再加上维新思想对他的影响,邹容对纲常礼教、功名科举的十分反感。十二岁那年,他随哥哥参加童子试,考场上,一位考生问题目是什么意思,被考官蛮横地拒绝,没想到邹容站起来,质问考官:"你们出的这些文不成义的东西算是题目吗!读书不求甚解,考试时肆意捏造,简直是做六经的奴婢!"考官大怒,要将他赶出考场,邹容义正辞严地说: "国家沦亡至此,世界大势风起云涌,尔等不思救国奋进,反而在这里皓首穷经,真是让人羞耻!这衰世秀才,不做也罢!"说完大步走出考场。事后,父亲呵斥了邹容,他昂首回应:"臭八股儿不愿学,满场儿不愿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

放弃科名之路的邹容,如饥似渴地学起了西学。几经曲折,1902年,他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来到东京。当时的东京,汇集了一批爱国留学生。鲁迅回忆自己同时代留学生的日常"凡留学生一到日本,急于寻求的大抵是新知识。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之外,就是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邹容的旅日生涯就是这样度过的。他拜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考着拯救中国的道路,由一名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民主共和的马前卒。

邹容在日本只待了一年,就回到了祖国。在上海,他与章太炎相见,并结为忘年之交。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怎样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许多人寄望于圣君明主,邹容对此不以为然,要救国需要唤醒民众千百万,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军,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战。出于这一目的,他于1903年5月写出了《革命军》。写完后,觉得自己缺乏文采,请章太炎加以润色,章太炎看完后说,"阳春白雪对革命事业帮助不大,要感到民众,还要用浅显明白的语言。"亲自为其作序,推荐到《苏报》上。

在这篇仅仅两万字的《革命军》里,少年邹容以高昂的革命精神,"劝动天下造反"用不可遏制的热情颂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宛若一道惊天地,泣鬼神的霹雳,炸醒了沉睡的国人!一时间,引发强烈反响,人人争相传颂,《苏报》洛阳纸贵。

这引来了清政府的恼恨,他们联合外国巡捕,将章太炎投入监狱。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他大声对巡捕说,"我就是写《革命军》的邹容,特来自首!"一开始,巡捕还不相信,邹容见巡捕不信,说:"不信吗?你把《革命军》拿来,我背给你听!"邹容就这样被投入了监狱。这,就是轰动海内外的"苏报案"。

狱中的生活非常困苦,他与章太炎共局一室,不但要终日劳作,还经常遭受狱卒欺压,加上三餐不继,心中激愤,邹容的身体垮了。1905年4月3日,那一天的清晨,冷风催魂,阴云密布,邹容带着屈辱、带着遗憾、带着愤怒、带着不舍离开了人世。只留下章太炎抱着邹容那"髀肉尽消,空存皮骨"的尸首悲愤欲绝。

邹容牺牲时,只有21岁。他短暂的生命,却焕发了无数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光辉,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他的事迹,将被永远传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