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的烦恼

文 | Jack

多数创始人为理科状元、中科大高材生,亚洲人工智能的翘楚、被MIT评为全球最聪明的公司之一。它不是人们熟知的BAT的一员,也没有列席到TMD,却是中国最受人瞩目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它创立快有20年的历史,业内人士却还将其视为一个新生儿,将改变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当地政府也为它降税又“送”地,唯恐其远走高飞。

它是谁?想必你们也猜到了。它就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命名的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

在炫目的明星光环下,尤其是最近成为了2020年冬奥会语音转换与翻译的独家供应商后,科大讯飞肉眼可见的烦恼并未解除。

科大讯飞自创立以来,深耕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等尖端人工智能领域,逐渐积累了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领先优势。不过,与大多数人工智能一样,科大讯飞仍然没能摆脱“技术强,盈利难”的困境,政府订单与政府补贴对其净利润的贡献依然位居首位。

来源:摄图网

在确立了“平台+赛道”的战略引导下,科大讯飞紧跟教育信息化的风口,取得了智慧教育市场的领先地位。在智能硬件方面,公司也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不过,公司似乎没有2C市场的基因,智能硬件对公司的营收贡献仅超一成。

科大讯飞从2008年上市的32亿市值以来,市值曾一度(2017年11月份)突破千亿。目前(2019年9月23日)743亿元,市值翻了23倍,不过相较公司较弱的盈利能力,被指市值虚高的呼声很大。

技术强、盈利难

1999年成立的科大讯飞,坐落在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在当时互联网正入场中国内地,人们对人工智能还毫无概念时,科大讯飞一头钻进了对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等尖端技术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持续了十多年,当人们以为它要率先实现中国人对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时,他却上市了!2008年5月,成立已有9年的科大讯飞在创始人刘庆峰等人的带领下登陆深交所,上市之初市值为32亿元。

科大讯飞一开始在技术上就确立了“顶天立地”的策略。在科大讯飞的大楼里,刻着这么一句话“燃烧最亮的火把,要么率先燎原,要么最先熄灭”。科大讯飞的这根率先燃烧的“火把”就是基础语音识别技术。

经过20年的发展,科大已顺利完成来从底层的语音产品,到嵌入式多功能语音技术,再到人工智能重要细分领域的语音识别、合成、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阶段性迭代。

数据显示,目前科大讯飞在国内语音市场中占有70%以上的份额,名列第一;在全球智能语音市场中占有率为4.5%,位居第五。科大讯飞的图像识别技术同样处于领先地位,资料显示,科大讯飞图像识别技术在医疗、自动驾驶、智慧课堂等领域已进入实际应用并表现优异。

不过在技术领先的背景下,却难掩公司盈利难的尴尬。财报显示,公司过去三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分别为33.20亿元、54.45亿元和79.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2.78%、63.97%、45.41%。近3年来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分别为4.84亿元、4.35亿元和5.4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90%、-10.27%和24.71%。

尺度制图

不过从历年财报中已经可以看到,科大讯飞利润中包含大量的政府补贴。根据财报数据,2019 年上半年,科大讯飞获得政府补助约 1.16 亿元,占公司净利润比例达 61.37%。2018 年,科大讯飞共获得政府补助总额 2.85 亿元,占到了净利润的 52.58%。腾讯科技曾报道,其该年前半年的 1.3 亿元利润中,有 1.1 亿来自补贴和投资收益,公司只创造了 2000 万利润。再往前追溯到 2016 年、2017 年,科大讯飞分别获得政府补助 1.28 亿元、0.77 亿元。

政府补贴在公司的净利润中一直较大比重,如果扣除掉政府补贴,科大讯飞每年的净利润仅有几千万,而在每年营收增速飞速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长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如此盈利能力多少有些令人难堪。

科大讯飞有做To C基因吗?

科大讯飞坚持“To B-To C”的双轮驱动战略,在智慧教育、医疗、政法、智慧城市形成了成熟的AI落地应用和领先的市占率。科大讯飞2019年中报中显示,公司上半年B端业务实现了营收26.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近63%。科大讯飞中报显示,上半年科大讯飞 To C 业务营收 15.76 亿,同比增长 45.45%;To C 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 37.28%,科大讯飞的C端业务始于2017年,2018年,To C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31.80%。这次,C端业务占比再次攀升到37.28%,表明科大讯飞的消费者业务转型明显。

熟悉科大讯飞的人都知道,科大讯飞的优势主要集中在B端。科大讯飞近些年来通过在B端多个垂直业务上的布局,实现算法-产品-数据的闭环迭代,积累了垂直领域的数据护城河。

不过在B端业务见顶,尤其过度依赖政府、事业单位的订单给公司带来发展的隐患,公司自2017年开始转型To C业务。2019年科大讯飞中报提到,公司营收增长收益消费者业务的强劲增长,尤其是来自智能硬件的贡献较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以翻译机为代表的智能硬件营收 4.9亿元,同比增长 47.80%。而且凭借自己在智能语音技术上20年的积淀,讯飞智能硬件毛利也颇高。2018年财报显示,硬件方面的毛利率已经超过了40%,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来源:讯飞翻译机

目前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产品包括讯飞翻译机、讯飞智能办公本、录音笔、听见M1、学习机、转写机、讯飞录音笔、讯飞智能办公本、学习机等一系列“AI+办公”的产品家族。

不过,其智能硬件的营收主要集中在翻译机、录音笔等小众设备的贡献上,其他不同类型的智能硬件,包括机器人、学习机、儿童电话手表甚至智能语音鼠标市场表现平淡。

对于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业务,业内有两种质疑声音,其一,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产品相对而言适合专业人士,比如翻译员、速记员、记者等,导致其消费人群比较小众。其二,科大讯飞是一家注重技术应用的技术公司,它是否具有To C的基因?尤其是在已经适应了苹果、小米等注重高颜值设计、人性化交互的硬件产品的市场教育后,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能讨人喜欢吗?

目前看来,科大讯飞的智能硬件营收占比仅超一成,仍处于稚嫩的摸索阶段,To C端的转型仍需要时日。

AI开放平台优势难见

AI是科大讯飞现在的门面,但也是BAT等巨头未来最重要的布局。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语音识别的门槛越来越低,与那些后进场的巨头相比,科大讯飞的优势也在逐渐丧失。更关键的是,AI的核心是算法和大数据的积累,这两点的“厚积”明显要高于技术的微创新。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应用场景是产业数据整合的重要资源,而在这两方面BAT显然领先太多。

以语音开放平台为例,最近几年,BAT 等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语音开放平台,2017 年,百度发布了 DuerOS 开放平台,腾讯推出了智能语音平台腾讯云小微,阿里 AI Labs 有自己的 AliGenie 开放平台,AI 独角兽思必驰推出了 DUI 全链路智能对话开放平台等。在智能家居(音箱)、智能车载产品等搭载的语音技术解决方案上,思必驰、云知声、搜狗均是科大讯飞的强劲对手。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前科大讯飞还在为搜狗提供技术支持,但之后搜狗选择了自起炉灶。原因很简单,在AI这个赛道上,巨头从来都不希望受到任何的制约和束缚。

来源:摄图网

目前而言,BAT的AI布局更多的是围绕着自己的业务场景来做。科大讯飞基本是全面转向AI了,将应用,平台、开发一起做了。但是科大讯飞真正想做的是资源整合,可它本身没有资源,在面临互联网巨头携带着巨量数据进攻时,科大讯飞的语音开放平台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有分析人士称,科大讯飞在C端并没有摸索出有效的商业的模式,仅靠B端与C端的业务难以撑得起如今194的是市盈率(动态),市值有虚高的嫌疑。

科大讯飞无疑是一家科技感十足的高科技公司,尤其是在智能语音识别领域建立了强劲的技术护城河,它同时是一家涉及B/C两端业务的人工智能公司。不过其对政府订单,政府补贴的高度依赖,随着互联网巨头在智能语音技术上的追赶,科大讯飞的技术优势能否撑得起如今的高市值,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