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聚焦丨梁丽萍副市长在“东西方古堡对话”活动中为太行古堡代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秋高气爽人舒畅,丹桂飘香意未央! 今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秋高气爽人舒畅,丹桂飘香意未央! 今天,首届“东西方古堡对话”如期举行,群贤毕至,贵客满门,晋城的锦绣山川,晋城的历史文化,晋城的古堡村落,因你们的到来而再放异彩,在此,我谨代表晋城市委、市政府和230万晋城人民,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晋城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辖6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总人口234万,是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市。 晋城自然风光旖旎,文物遗存厚重丰富,其密度与品质居全国前列。

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晋城市文物总量6601处,居全省前茅,每平方公里文物密度约0.7处,居全省第一。 其中古建筑类文物5447处,占到文物总量的82.52%,宋、金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三分之一,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美誉。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65处,居全国第五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1处,市保及市保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00处,居全省第一位。 特别是历代形成的太行古堡于沁河流域星罗棋布,是中国北方防御型堡寨聚落的典型代表,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 太行古堡是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

八百里太行山自东北向西南奔腾而下,它将所有精华汇聚于晋城的同时,也承载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目前晋城市范围内遗存的堡寨多达117处,保存相对完整的有54处。 保存完整而且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有34处。 这些古堡不仅维持着历史形态,而且延续着原有的生活功能,可以说是“活着的”遗产。 下面我为太行古堡代言。

皇城相府是罕见的一处集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其中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 皇城相府位于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北部,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它北依樊山,西临樊溪,雉堞林立,城墙雄伟,由内城、外城、紫芸阡、西山院等部分组成。 皇城相府有内堡和外堡之分,从高处俯瞰,双城宛若一只头北尾南的巨龟,因而有“龟城”之谓,寓意“千秋永固”。 双城布局分明,左右对称,四周设九道堡门,相互连通,四通八达,堡中有堡,防御性很强。 河山楼和藏兵洞为其中标志性建筑。

郭峪古城拥有中国北方罕见的窑洞式蜂窝城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郭峪村地处阳城县东,自古经济繁荣,文风鼎盛。 明清两朝,这个小村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也出现了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世家,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 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0院。 院落门楼多呈高挑式,斗拱层叠,等级很高。 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 “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 城堡内的民居、巷道与城墙一起被纳入了整体防御体系,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 砥洎城位于润城镇西北隅沁河(古称洎水)河心的一块天然大砥石上,坐北朝南,三面环水。 远望其城,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 它采用当地炼铁废弃不用之坩埚筑城,历经三百余年而坚固异常,实属筑城史上罕见,被誉为“蜂窝城”和“坩埚城”,既体现了古代冶炼业的发达,又记载了民间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绝妙创造。

天官王府是明王朝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 它涵盖了我国现存并仍然能够居住使用的历代建筑,被专家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位于阳城县城东部的上庄村,西邻中庄,北依东山,东邻郭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上庄村形成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村内阁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官宅民居40余处, 约3.5万平方米,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 从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官宦巨宅,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这里无不具备,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

潘家大院融南北建筑风格与一体,被专家誉为“福建土楼的太行原型”。 位于阳城县城东南的凤城镇南安阳村。 它拥有清代北方民居罕见的“一大四小、五天井、九间头”四合院,辉煌期甚至超过了当时乔家大院的规模,现存最具代表性的老院、账房院等13个院落。

窦庄古堡首开乡村城堡建筑先河,是名重一时的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乡村城堡建筑的代表作,拥有我国现存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古公堂)。 窦庄位于沁水县城东部50公里处,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沁河自北向南蜿蜒而过,村落选址在沁河西岸河谷平地上。 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余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 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郭壁古堡作为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动荡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处典型文化遗存,拥有晋城古堡中现存的唯一一段土城墙。 郭壁古堡位于沁水县城东部50余公里处,西依卧牛山,东望卧虎山,北邻窦庄。 历史上人们常把窦庄和郭壁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的美誉。 村内整个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 沿沁河一线是坚实高大的堤坝和古渡口,吊桥是两岸旧时唯一的通道。 壁者,军垒也。 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屯兵于此,这是郭壁最早的历史渊源。

湘峪古城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誉。 内建有迷宫般的“串珠式”与“走廊式”藏兵洞,被专家誉为民间军事工程巅峰之作,南门“宸薰”门额镶嵌于石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 湘峪古城建在湘峪河谷北侧的山坡上,河水紧贴着石壁和陡坡,一如天然护城河。 远望去,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 湘峪原名相谷,谷与峪同义。 “有谷而无山水”,所以有碍风水,孙氏后人便在原名基础上添“水”加“山”,故成“湘峪”。 湘峪古堡是沁河流域古文化走廊中修建年代最早、层数最高、融中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最先进的城堡。 城堡的主持修建者孙鼎相,在孙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为名,湘峪古城因此也称为“三都古城”。

柳氏民居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城堡式村落,记载了中国百世书香文人的做官感悟,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家族子弟为人处世的道理,揭示了从“官而商”到“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 曾经被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举族千年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历山腹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 西文兴村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矗立着一座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的古建筑群——柳氏民居。 山梁顶部护坡被修整成高台,周边垒起陡峭的护坡,高台前后只有两条坡道供上下,“前庭后苑、前署后宅”的气势一览无余。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精美的工艺便是它流动的旋律。 柳氏民居在建筑整体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均衡与对称法则,广泛吸收明清南北建筑之精华,同时又巧妙地将皇宫建筑工艺运用于民间,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 但其局部又多汲取江南之灵气,渐成娇巧隽秀风格,成为晋东南地区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太行古堡和福建土楼群、广东开平碉楼群一样,都是地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古建奇葩。 太行古堡集体防御侵害的军事目的和客家人修造土楼合族而居如出一辙。 但由于太行古堡处于中原和北方游牧部落交汇之地,地理和人文的丰富多彩又为太行古堡烙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彰显了独特的人类学和地域文化的深邃价值。 可以说,这些历宋元至明清、宏伟而精致的民居瑰宝,不仅向世人讲述着晋城古老精湛的技艺和烽烟不断的历史,而且以其丰富,以其久远,擎起了太行古堡举世罕见的城堡文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相约千年古韵处,纵情太行古堡间。 衷心祝愿首届“东西方古堡对话活动”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作者梁丽萍,晋城市副市长

——《中国国家旅游》现场报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