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大枣虽好可不要贪吃

最近的文章中,Crea 反复提到再好的东西也要适量,不然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 比

最近的文章中,Crea 反复提到再好的东西也要适量,不然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 比如现在的三高,很多都是吃出来的富贵病。

很多人认为营养不良就是吃的不好。 其实在营养学上,营养不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营养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营养过剩。 吃的太好让身体不适甚至生病也是营养不良。

我们知道缺乏营养的时候,人容易气血不足,尤其是血不足的时候我们日常习惯用大枣补血。 一方面是大枣有补血益气的功效; 另一方面大枣是药食同源的日常食材,取材非常方便。

有人说每天要吃五六颗枣,这样可以补气养血,对身体好。 到底是不是这回事? 我们还是来从大枣的功效说起。

大枣功效与营卫气血

我们平时说的大枣指的是干枣,也就是鼠李科枣属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而成。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 妇人脏躁。

营卫不和,营气分布于血脉内,随血液循环于全身。 《内经》有: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来自于我们饮食的水谷,在血管中运行,为五脏六腑供给物质能量。

卫气分布在脉外,起到防卫免疫的作用。 《内经》: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气充实肌肉张弛有度经络通畅,皮肤滋润柔软,腠理致密开合有度。

“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所谓“清者”为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性质清柔的部分,因此行于血脉内。“浊者”为卫气,“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营卫不和,一是“卫弱营强”,二是“卫强营弱”。

前者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出,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 后者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中药里,“味厚者为阴”,“气厚者为阳”。 血为阴,气为阳。 大枣味厚为脾经血分药,偏于作用营气,起调和营卫的作用。

妇人脏躁,说的是女性脏阴不足,精血内亏,五脏失于儒养,五志(怒喜思悲恐)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无故悲泣,哭笑无常,喜怒无定,呵欠频作,不能自控。 发生在妊娠期,叫“孕悲”; 发生在产后,称“产后脏躁”。

大枣用于治疗脏躁,也是作用于中焦脾胃,可补阴血。 《长沙药解》提到: 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

鲜枣与干枣有什么不同?

鲜枣,性质甘凉,可利肠胃,不过多吃则助湿热。 中秋前后新鲜的秋枣上市,这时气温仍比较高,如果湿热较重,再多吃枣,体内的湿热就更盛了。 现在的秋枣上市越来越早,过早上市的枣是青枣采下来,想办法催熟。 催熟的枣,五行中木性多些,所以酸涩收敛的性质会强一些,湿热邪气容易被收敛。

鲜枣晾干后就是干枣,性质上要平和些,味甘性温,除了上面提到的功效,大枣还可用来解乌头、附子、天雄、川椒的毒。

大枣虽好,可不能贪吃

枣树,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副业种植,要“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生之具”,以备粮食收成不好的时候当粮食。 过去吃不饱饭的情况比较多,脾胃是空虚,很多疾病大多和虚弱有关。 吃枣,不仅和传统有关,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治未病的保养方法。

不过,话又说回来,枣是好东西,也不能因为好而贪吃。《本草纲目》中提到: 《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

如果身体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是不太适合吃枣的。 《医学入门》有: 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本草经疏》: 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 。 《随息居饮食谱》: 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疽、肿胀长并忌之。

现代社会因为物质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所以吃枣也要讲求情况了。 现代人的病大多是吃出来的,吃得又多、又好、又杂。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胃、大肠、小肠属于腑,能实不能满,因为吃得多生的病,再拿枣去滋补,显然只会添堵。

引申——

中医里有讲求辨证施治。 虚了就补,实了就泻。 “以通为补,以泻为补”,六腑是传导消化的地方,不像五脏是管精的。 对于六腑来说,保持通畅就是补。 食物都有两面性,对于虚的人补能治病,对于实的人,补却有可能是伤害。 从这个角度讲,用好坏评价一个事物,不如用“合适”来得恰当。

分享养生知识、探讨健康哲学、共享轻悦人生,欢迎点赞关注哦^_^。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