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泓大写意画家应邀参加张书范、刘晓迎书法双人展

著名大写意画家刘泓与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总干事王欣应邀参加

9月20日,北京保利时间博物馆展厅,一进门,一幅“不随时俯仰”的书法作品引人注目,楷书中间是淡墨的草书,这便是《棲情翰墨》张书范、刘晓迎书法双人展的前言。而这幅“前言”也是张书范和刘晓迎在此展上唯一合作的一幅作品。如此有新意的前言,在书法界的展览里实属少见。

这场双人书法展由北京市京派书法研究会主办,从9月20日持续展出至9月22日,为期3天,共展出张书范、刘晓迎的近七十幅作品。

祖国的献礼者

“年丰人喜,国富民强!”开幕式当天,张书范说着他对新中国70周岁生日的祝福和寄语。展览上,刘晓迎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自己新近创作的一幅作品。

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张书范,曾担任数届中国书协理事及北京书协副主席。从1979年便师承张裕钊一脉的张书范,作品端庄、厚重、大气沉着、雅俗共赏,曾多次参加中外各种书法比赛并荣获大奖,并被多种艺术辞典收录以及各地博物馆收藏。另外,其笔下的“魏碑体”华丽中不失沉稳,堪称当今传统书法界中的领军人物,有当今“魏碑泰斗”之称。

而“新出道”的刘晓迎则是横出的一匹“黑马”,业内少人知晓,也极少有人见过他的作品。他出身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音乐,父亲是钢琴家刘诗昆,他在年少时受到舅舅的影响学习书法,并一路得到如黄苗子、黄永玉等老艺术家的点拨和指导,多年来笔耕不辍,恪守“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的书写原则。据业内人士表示,其草书造诣之高深乃当今佼佼者。

二人风格看似并无交集,却合作书法展,这一举动也引发业内关注:究竟为何合作?

墨的痴者

当下,在所谓“古风尽散”的时代,丑书横行,“今楷”当道,二人能始终遵循传统,实属不易。

开幕式当天,张书范这样说道:“这次办展的初衷是想把正统的书法在社会中传播。如今有些书法展,容易把大众的审美带入误区。而刘晓迎的草书是我喜欢的,功力深厚,在展览中与我的魏碑并不冲突。而所谓‘现代书法’,如丑书、俗书,都是不可取的。书法是相当讲究功力的,时间和研习的方法都要到位才行,不得取巧,一些想通过歪门邪道而遮掩自己功力不到的人,终将被历史淘汰。刘晓迎的书法虽然鲜有人见,但我们对书法有相同的观点,可谓志同道合。”

刘晓迎一直称自己只是书法爱好者。他说,从接触书法到真正迷恋上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自己主动地练习书法都到80年代了,那个时候我老看舅舅写字,由于受到他的熏陶,就无意中拿起笔来,一练就是三十年。”随后,刘晓迎也告诉笔者,这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做到品味高雅,不入俗流,用实力战胜“炒作”。他希望自己也能为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刘晓迎说,他写字经常会到“入痴”的状态,一天至少6个小时都在练习,有时候甚至练习12个小时。

张书范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真的喜欢书法,就要沉下心,好好练习。”

如此看来,二人绝对称得上是“墨的痴者”。

传统的继承者

书法创新的边界和底线在哪里?如今,各种“丑书”“今楷”挑战着人们的审美认知,“射墨”“盲写书法”以及各类行为艺术屡见不鲜,这些难被大众接受的形式是对书法的创新还是对书法的矮化,甚至于它们还能否被称之为书法?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书写艺术,可以寄托人的情感,既有文化的积淀,又有艺术的渐进演变,如果离开了传统的滋养而随意的革新创新,最终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在张书范看来,传统才是根基,脱离了传统的书法并不纯粹。

张书范说,他受到书法的启发颇多:“书法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修养,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也可以扩展自己的胸怀,无论是谁,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不能因为自己会写几个字就摆架子,要懂得尊重别人。”

另外,曾师从黄苗子、黄永玉的刘晓迎也表示,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不仅是在书法上,在为人处世上也让他受益匪浅,“永玉老伯特别谦虚,他说‘我不会写字,我这个字就是跟着混的。’但其实他的字功底非常深厚。所以有人称我为书法家,我是不敢受用的。他们二位,以及我老舅,都不妄自称是书法家,我又怎么能受得起这三个字”。

刘晓迎在写书法时一直秉承“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的原则。他说:“我学书法算是比较循规蹈矩的,一笔一画地临习古人的帖,研究古人的写法,所以对我来说,古人对书法的一些理解代表着书法的精髓。现代很多人写得不错,但是比之古人还是要差一些。”

刘晓迎经常去看一些书法展览,有时候经常去买全国大赛获奖作品的集子,但他看不懂。于是就去请教书法界的朋友,甚至请教一些有权威的人,大家都表示跟他有同样的看法。一些书法界的人士表示,如今的书风确实过于讲究“创新”,有点儿奇怪,有些没写过几年书法的人就能获这个奖、那个奖。

“我写了三十六年,觉得才摸到点儿皮毛,有些人写了三年就得奖了,或许我真的是不能够体会里边的奥妙吧。不过,你写了多长时间,行内人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书法一定是见功夫的。我见过有的人一边写字一边大呼小叫着,有的在最后一笔要写完的时候还要跳一下。感觉这股书风不太好,这不是在写字。所以我说‘提笔有出处,落墨见功夫’,也就是说,不管从事哪一行,你都得让别人看见真功夫。”刘晓迎说道。

现代书法的践行者

在刘晓迎看来,现代书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演。“我觉得这可能与心态有关,大家现在比较浮躁。已故的吴冠中老先生说过一句话‘二十年努力你可以成为一个画家,三十年努力你才能成为一个书法家。’足以见得,书法的基本功要求比绘画还要严谨。”

张书范也说道:“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其特定的文字艺术表达源远流长,且生生不息。所谓书为心画,就是书法家通过作品对所学知识的一种传达。如王義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书者不加修饰的一种情感流露,这就是一种境界。”他认为,任何文化、艺术的美与丑都有评判,都有基准线,那就是传统。以历史的印迹为参照,没有传承,谈何创新,所以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

另外,随着书法被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中,书法的现代性以及书法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滨认为,尽管不少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但在当下,书法鉴赏课比书法写作课更为重要,如果没有真正的书法教育,那就越学书法越不懂书法艺术了。书法创作需要经过训练,书法欣赏同样需要培养教育。“我们需要区分真正的书法和哗众取宠般的丑书怪书,这需要有一定的鉴赏眼力,而不只是简单的围观。”胡滨认为,与其简单地教书法,还不如将书法史的鉴赏纳入课程中,变简单的写毛笔字为书法史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了解一部中国的书法史,远比写好毛笔字要重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