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解放”

“祖国的土地呀大得了不得啊,我开着那国产汽车跑得是真快活呀,真想着我一转眼呀跑遍了全中国呀……”

上世纪50年代,一首《老司机》唱遍了大江南北。

这首歌,写的是老司机马国范开了20多年外国车,终于盼到了开上第一辆国产汽车的故事。

1949年,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期间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毛泽东为其命名为“解放”。

63年来,解放汽车经历了7次大换代,每一次都凝结着国人的期盼,凝聚着“解放人”的心血,每一次都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革新与发展。

追忆激情岁月,重温奋斗历程,解读领航发展。新中国70华诞前夕,记者采访了老中青三代“解放人”,听他们讲述“解放”的故事——

崭新的“解放”车停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汽车制造厂全体职工怀着万分兴奋的心情向敬爱的毛主席报告:党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已经实现了!

第一代讲述人:秦懋荣,1930年出生,原一汽副厂长。

1953年8月,因国家需要,23岁的秦懋荣和他的同学们提前一年从大学毕业,踏上了开往长春的火车。

“长春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美,应该是郁郁葱葱的。可坐在火车上向外望去,一望无际的荒漠,当时我就慌神了。后来才知道,因为辽宁发大水,我们绕到白城,几经辗转才到了长春。”秦懋荣的讲述从踏上长春这一刻开始。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下了火车就按捺不住兴奋之情,要去汽车厂投入到生产建设中。

眼前的景象和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荒地上围着一圈铁丝网,旁边立着652厂的牌子。“652”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备期间的曾用名。

门口站岗的解放军检查出入证,年轻人们还没来得及办理。秦懋荣急中生智,掏出一张印着“652食堂”字样的饭票,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工厂模样。

空旷的土地上,荒草有一人高,只有翻斗车和挖土机来回穿梭……

在脚下这块土地上,秦懋荣一干就是一辈子。

没有经历“三年大会战”,就没法体会老一代建设者吃过的苦。为了赶工期,零下20多度,顶着刺骨的寒风,手指冻得裂了口子就用胶布缠起来,咬咬牙,继续干起来。雨天也不停工,宁可自己挨浇,也要把雨衣脱下来、雨布拿下来,盖在砖墙上,防止暴雨把灰浆冲掉……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除了个别从国外回来的技术专家,谁也不知道怎样造汽车。学习就成为摆在一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秦懋荣和大家一样,上班是工人,下班是学生。口袋里揣着小纸条,正面中文,反面俄文,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路上看、电车上看、吃饭排队也要看。

一穷二白,战天斗地,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工厂建设起来了。

“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汽车梦,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史的帷幕。

那清脆的喇叭声,震动了秦懋荣和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心。这辆车,自制的汽车零件有2300余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10余万张,描图员就有100多人。

“当时奔驰在马路上的汽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解放牌。”据秦懋荣回忆,直至1986年停产,第一代老解放一共生产了128.1502万辆,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结束“30年一贯制”,“解放”自主研发实现转产,二次创业牢牢占据了重卡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二代讲述人:邹红军,1972年出生,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高级主任工程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邹红军对“解放”的第一印象,来自儿时父亲厂里的那辆军绿色卡车。

邹红军的讲述从“不解之缘”开始——

“我对‘解放’的情感或许缘于天生。从小到大,在路上无论看到老‘解放’,还是后来的第二代‘141’,目光都会被吸引。当时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会参与设计‘解放’,目送它们驶出生产线,开向大江南北……”

上世纪70年代,道路没有如今宽敞平整,汽车品牌掰着手指都能数得过来。能够开上解放卡车的司机十分令人羡慕。从那时起,“解放”如同一个图腾深深地印在邹红军的心底。

邹红军,主要承担解放中重型载货汽车产品研发、技术和能力发展规划、流程体系建设等工作。从事研发23年,他经历了解放J4、J5、J6三代解放产品的开发工作。“在一汽工作23年,我早就将‘解放’二字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邹红军不说话时有些严肃,一旦打开话匣子,爽朗、耿直的性格暴露无遗。当问及他参与或主导的这么多项目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邹红军不假思索地回答:“J6中型车项目。”

项目开始之初,J6重型车技术已经领先市场,中型车却没有形成这种优势,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块硬骨头。“解放就是起家于中型车,所以在做中型车时有一种历史使命感。我接过的是前辈留下的任务,这条道路不能在我这里断掉。”邹红军这样告诉自己。

为了解用户需求,他跟农用车司机聊天,蹲在泥泞的坑道里拍照、测量,获得第一手数据方便用户所需。他只有一个念头:“让解放的中型车在市场上普及。”

邹红军的设计图不止出自办公桌上,更多的是来自蜿蜒曲折、沙石飞扬的乡路上。

解放J6载货车产品平台耀世登场——荣耀版、领航版、质惠版、北方款、南方款、高原款……

“过去在东北,许多卡车司机在冬天早晨启动车时,需要在油箱下点一小团火,将柴油加热,汽车才能启动。”邹红军感慨万千,“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那么寒冷的天气下,司机还要起大早‘人工热车’,真的十分辛苦。”必须攻克这一难题。针对北方冬天高寒的天气,他设计出低温启动功能,在打火前对油箱进行预热,解决了柴油凝固难以打火的问题。

每次提到自己设计的产品,邹红军总是流露出一种自信和珍视,“解放车就是我的孩子,当我设计的产品能够交付给用户,行驶在路上,就是作为设计师最大的价值。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从国人记忆中的长鼻子卡车,到充满现代感的“擎天柱”重卡,“解放”不仅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轫,也成长为中国汽车的标杆。

从建国伊始的艰苦创业,到1986年经自主研发实现转产,“解放”完成了二次创业,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1995年,解放第三代车型“六平柴”开始批量生产,结束了40年一汽只生产长头卡车的历史,同时,实现了发动机的柴油化。

“精工匠造”,从制造向智造进军,解放J7刷新中国重卡新高度

第三代讲述人:白冰霜,1984年出生,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制造技术室副主任。

进入新时代,引领中国商用车驶入崭新的智能时代,“解放”责无旁贷,J7一马当先。

如何对标欧洲的高端重卡,从制造到智造,刷新中国重卡的新高度?白冰霜的讲述从承担车架装配D线项目开始。

要生产出品质对标欧洲的高端重卡,就必须改造生产线。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再造一条全新的生产线。

而今,在工艺流程最复杂的总装车间,一辆辆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的解放J7缓缓驶出装配线。驾驶室里,贯通式仪表板映入眼帘,视野宽阔,2150mm国内最高驾驶内室、810mm超宽卧铺、平地板驾驶室……驾乘人员可在车内自由行走。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遇到了很多挑战,因为缺少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承担车架装配D线项目,是白冰霜压力最大,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项目。

创新是“解放”的灵魂,这是白冰霜最深切的体会。自“解放”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自主创新的脚步。

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单纯造车、造卡车,到未来智能交通物流解决方案的设计、供应,一汽解放,这个老国企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8年4月,一汽解放的L4级系列智能车正式发布。智能编队、无人驾驶等功能让人大开眼界。搭载了L4级智能驾驶系统的解放J7,实现了自动装货、行驶、转向、停车、卸货等一系列动作。目前,已在多个港口进行测试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专用智能车(ICV),取消了传统的驾驶室,可完成调度、精准定位、避障、跟车、会车等38项港口常规作业动作。

一汽解放创新图强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①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典礼大会。

②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汽车开下总装配线。

③2018年11月30日,第700万辆解放卡车下线。

④新一代解放车驶出生产线。

⑤白冰霜(右)

⑥邹红军

⑦秦懋荣

(本版图片④⑤⑥⑦由本报记者赵广欣摄,其余为资料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