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之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第二章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天朝上国的地位一直延续了两千年,所以面对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入侵,采取的措施也往往是偏向于高傲自大而不知道敌人的强大。

西方人提出的条件无论是通商还是平等建交在中国政府和官员眼中都类似于痴人说梦。马尔嘎尼的访华可以说是最著名、最友善和最不“炫耀武力”的,但是仍旧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有两点:一是这会损失到中国天子的权威,一国不容二主,所以不能存在另外一个不臣服的王国存在;二是五千年养成的自高自大自傲完全没意识到封闭自己后外界的强烈变化。所以,清政府拒绝了马尔嘎尼的通商和建立使馆的要求。

林则徐、琦善、耆英分别对应了三个时期,不知道英国的强大,林则徐直接虎门销烟;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军舰的大炮产生了巨大的威力,迫使清政府屈服,而后琦善代替林则徐上任跟英国谈判,最后和英国缔结了《穿鼻草约》,中英都不满意,此时只是缓兵之计。随后英国准备攻打南京城,此时清政府才急于求和,此时耆英代替了琦善继续谈判事宜,结果是签订了《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国五口通商,并且由于当时中国主权观念还不完善,给予了英国人治外法权(即 在中国的外国商人受外国法律的管辖,不受中国政府管辖 )。由此丧失的主权却远远比五口通商还要大。从此之后,西洋蛮夷名义上的臣服也没有了,外国人也有了治外法权,五口通商,古老的开始了沉沦。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大清王朝沉沦的开始。

铭记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关键词:论中国,基辛格,林则徐,琦善,耆英

参考文献基辛格. 《论中国》[M]. 中信出版社, 201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