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鸿雁”情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讲到邮政之事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情系万家,信达天下”……

而今邮政业也有三等,“步递”“摩托递”“面包车递”。

街头伫立的老式邮筒,是城市特有的风景;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小巷的邮递员,勾起人们旧时的记忆;一辆辆绿色邮车疾驰而过,那是新时代邮政人用真情和诚信连接起千家万户的桥梁……

70年斗转星移,一代代吉林邮政人以忠诚为本、以勤劳为基、以创造为荣、以守护为责,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鸿雁精神。

李虎天

长白山永远的“鸿雁”

“我要干一辈子乡邮员,给人民跑一辈子道。”这是电影《鸿雁》中著名的台词。以乡邮员李虎天为原型拍摄的这部电影,在上世纪50年代轰动一时,今天看来仍令人热血沸腾、泪湿双目。

巍巍长白山下,滔滔海兰江畔,不仅有长达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还有和边境线同样漫长而曲折的邮路。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小学毕业的李虎天顺利考上初中,但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上不起学。到邮电局当投递员可以换粮食,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乡邮之路。

这一走就是30年,每天翻越4道山岭,趟过大小11条河流,徒步近50公里;

这一走就是48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2圈半;

这一走就是一辈子,他走出一条长白山走向世界的通道,让长白山人民与外界紧密相连,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殷殷关怀……

刚参加工作时,李虎天负责龙井市德新乡6个村47个村民小组1100多户的信函、报刊的投递工作。

冬天的长白山像个喜怒无常的孩子,漫天的白毛雪经常刮得让人辨不清东南西北。每到这时,李天虎总是会犯“倔”:为了不影响900多名村民读报学习,他偏要“与天斗”,不顾同事劝阻,毅然背上邮包,钻进茫茫雪海。

一次,当他在风雪中送了一天的报纸,来到德新乡金谷五队投递点金炳千家时,几乎冻僵了。村民们得知他是从山上深雪窝里爬过来的,都赞他是“铁人”。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将2.5公里长的积雪道路清扫干净,并在路旁高高的石壁上刻下了“虎天岭”。每每走过这块石壁,李虎天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干劲更足了。他就这样用脚板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踏出一条邮路。

几十年前的长白山地势险要,沟壑纵横,时有野兽出没。到了大雪封山的时节,“困”在山中的村民几乎与世隔绝。好多乡邮员屡次投送信报都半途而废。

“让我去,我能行!”年轻的李虎天夺了“令箭”。

踽踽独行的李虎天不断给自己打气:“党的声音不能断,与外界的联系不能断,信报一定要送到,乡亲们都盼着我呢。”

长白山的风口,风更凛冽,吹得人根本站不起来,也看不清前路。手肘撑地,手脚冻得毫无知觉的李虎天,一次又一次地跄进厚厚的积雪里。他一路爬,一路伤,咬着牙穿过一片片林子,被树枝划破的脸上,血痂早已变得乌黑。

走到尽头看不到路了,李虎天想也没想,纵身从几米高的峭壁跃下,滚入一尺多深的积雪里……

“送个报,连身体都不要了,你傻不傻呀!”好心人劝他。

“乡亲们都等着我呢,我的身体还好得很哩。”1982年,李虎天退休后仍惦念乡民通信的事。他义务送报7年,一直送到走不动那一天。

王明杰

鸭绿江畔的无悔坚守

8月7日,小城临江,在晨曦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分发登记、交接核销、核对邮件……一大早,王明杰已经来到单位,开始了单调而繁忙的工作。

忙完一系列“规定”动作后,王明杰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赶忙将报搭子抬到摩托车上。

“突突突……”摩托车声由近及远,王明杰开始了一天的投递。他主要负责大栗子镇、韦沙河镇及其他6个行政村。

路上,憨厚、开朗的王明杰与记者聊起了家常:1992年,王明杰从山东潍坊参军入伍,成为临江市苇沙河镇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名战士。在服兵役期间,他听到上世纪被誉为“邮电战线上的铁人”李虎天、宫本玉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动。1997年,复员后的王明杰来到苇沙河邮政支局,踏上了宫本玉曾经走过的邮路,成为一名乡邮员。

聊着聊着到了第一个投递点,卸下邮包,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王明杰早有准备,麻利地用雨搭将邮件盖得严严实实。浑身湿透的王明杰,在泥水中费力地推着摩托车。

到白马浪附近的“刀尖砬子”,雨水裹着风化的拳头大小的石块,沿着光秃石壁倾泻而下,一米多宽的乡路被堵住了,有的石块滚入了鸭绿江。这时,王明杰就得将摩托车停放到安全的地方,把邮包扛在肩上,徒步进村。

类似这种突发状况,王明杰经历得太多。

2010年初春,他在经过大黑山险峻路段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向悬崖下滑去。情急之下,他迅速跳下摩托车,紧紧地趴在了悬崖边。命是保住了,但摩托车跌入了20多米深的山谷。

如果仅仅是为了“饭碗”,王明杰或许早就不干这一行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对父老乡亲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王明杰投递的地区,半数人口分布在偏远的高寒山区,老龄化程度高,老人们出行一次都很不方便,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他们的出行和生活。为了解决百姓邮寄难的问题,王明杰做起了“流动邮局”。他利用闲暇时间,通过走访,把有困难的用户按类、按片进行整理登记,以便及时到困难用户家中或单位办理业务。有时候,一天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

中国邮政提倡做好百姓“最后一公里”用邮服务,王杰明不仅为山区百姓提供投递服务,同时也帮扶百姓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自从得了脑血栓行动不便,我的生活用品和药都是王明杰从临江给我捎回来的。他就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对外联络员。”大松树村宋敏把王明杰当成主心骨,啥事都找他帮忙。

林海茫茫,山路弯弯。寒来暑往,王明杰脸上的皱纹一道深过一道,严重的风湿病让他走路不再风风火火,但他仍坚守在这条邮路上……

孟祥熙

传承邮政情怀激荡青春之歌

初秋的清晨,微凉而充满湿气。

“啁啾啁啾——”中国邮政长春市分公司昆山路营业部门前,几只小鸟欢快地叫着,清凉的微风抚过,空气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花香……

6时30分,邮车准时到达,开完早会的小伙子们鱼贯而出,门前立刻热闹起来,卸车的卸车、分拣的分拣……

“今天的邮件不多啊!”昆山路营业部主任孟祥熙领着大家一会就卸完了。2011年,孟祥熙当上了快递员。如今,8年过去了,由于业务突出,勤勤恳恳,晋升为营业部主任。

“当初选择快递工作,就是图个时间自在,穿上这身制服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得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这份工作意味着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位“90后”新一代邮政人,乐观中透着成熟稳重。

孟祥熙脑子里装了一台“导航”,片区的大街小巷,随便说个地方,他立马能给出一条最佳线路。工作中他还锻炼出过目不忘、过耳成诵的绝技。

2014年,一封来自上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要送到深圳街建业花园小区,地址写得不详细无法找到收件人,打电话连着几天都是关机。按照规定,这封邮件是可以按“死信”退回原处的。

“但退一封信,就如同退回一个心意,浇灭一份希望。”强烈的责任感告诉孟祥熙,决不能把信一退了之。他找房东,联系物业,又跟街坊邻居打听,几经辗转,最终将这份录取通知书送到学子手中。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邮段一个月大概400个邮包、3000多封信件。现在,每个月的邮件达到了1.5万件左右,工作量翻了七八倍。”尽管工作更加辛苦,但是孟祥熙说,“我传递的幸福也更多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哥”变成了“老哥”,不变的是炽热的工作热情。

三代邮政人,不了鸿雁情。70年,他们爱岗敬业、不计得失、义无反顾,激荡邮政情怀,谱写大地飞歌,70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使命担当。

(未署名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