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连片“海绵”建设 横琴向阳村变身“网红”村

因为海绵理念和一系列海绵技术的投入使用,位于横琴岛深处的向阳村,已经成了许多市民寻幽探奇和前往打卡的“网红村”,而村落旁新改造的湿地公园,因上世纪顺德公社开垦而起名纪念的“忆园”,也因其一派天然生成的生态风貌受到游客追捧

横琴向阳村“忆园”。

因为海绵理念和一系列海绵技术的投入使用,位于横琴岛深处的向阳村,已经成了许多市民寻幽探奇和前往打卡的“网红村”,而村落旁新改造的湿地公园,因上世纪顺德公社开垦而起名纪念的“忆园”,也因其一派天然生成的生态风貌受到游客追捧。

采写:本报记者 张晓红

摄影:本报记者 钟凡

近日,记者跟随横琴海绵办技术人员一起寻访了这个因海绵理念而声名鹊起的小村落。

驱车来到横琴向阳村村头,安静的村居坐落在小横琴山南麓山脚下。一个面积约1公顷的生态湿塘率先映入眼帘。步行栈道环绕,翠绿的湖水,明亮如镜;鱼翔浅底,荷叶莲莲。岸边,连片花朵争相斗艳,与绿草、湖面、观景台构成一幅醉人的画卷。

横琴海绵办技术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夏宇飞介绍说,向阳村建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村子原住民仅几十人,现已发展到有村民100多人、外来暂住人口300多人。整个村庄建设密度大,本不完善的原有雨污设施不胜重负;加上地处山脚,地势北高南低,村周边场地标高的普遍提高,导致向阳村发生多次水浸,形成一个水质污染严重的“水浸黑点”,黑水、臭水、水浸灾害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为解决这些问题,向阳村于2016年同步启动了旧村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和海绵城市改造。其最大亮点是成系统的、连片的建设海绵试点项目,分步解决村庄内涝、山洪影响、生态环境等问题。

项目实施的背后,是精准的计算和大量的数据支撑。夏宇飞介绍说,通过进行雨污分流,新增海绵设施及对原有湿塘进行提升改造,使向阳村区域内现能调蓄并净化雨水1667立方米;在向阳村上游的山体绿道项目中,通过梳理、调整原山水路径,并改造和新增部分蓄水塘,能有效地调蓄该山体区域2925立方米的雨水;在村旁的“忆园”绿地项目中,通过对原有湿地的提升改造,并增加海绵设施,确保该区域能有效地调蓄本地块及周边山体、道路1975立方米雨水;最后通过周边排洪渠和道路雨污管网的建设,来进一步构建该区域的整个水系系统。整个片区通过源头减少山洪冲击、过程增加雨洪调蓄、末端构建防洪排涝系统,从而确保该区域的排洪防涝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同步改善。

现在,村前的生态湿塘成了向阳村的一大亮点,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夏宇飞说,采用生物净化的方式,利用沉水植物、水生动物、控藻溞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利用干砌石形成多级坑塘,并在湿塘周边采用绿化缓冲带、雨水花园、植草沟、停车场、旱溪等方式减缓径流流速,营造景观效果,消减泥沙等污染,从而达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效果。

“目前向阳村可防御天鸽、山竹级别台风,内涝防治标准为50年一遇。”夏宇飞介绍说,2018年至今我市多次台风暴雨,向阳村都没有出现水浸灾害。

而在向阳村一侧,“忆园”湿地公园成为游客打卡新去处。“忆园”意为回忆横琴的历史和景观,上世纪70年代起,顺德和珠海共5个公社数千人进行围垦,因为鱼塘和蚝田地势低洼,加上排洪设施老旧,3小时降水可达80毫米以上,对下游地势较低的村庄水安全造成威胁。

改造后的“忆园”一派天然生成,极具自然风貌。沙砾路径,芦苇草摇曳,大片的灯芯草湿地引来白鹭飞翔驻足。

通过海绵措施,“忆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9%,对提高向阳村的水安全和区域水环境作出一定贡献。

专家看法

系统化进行 海绵建设“事半功倍”

据夏宇飞介绍,海绵建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个项目的建设并不能将海绵城市的功能效益最大化。

针对旧村居的海绵城市改造,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对整个排水区域内的源头、过程及末端设置合理的工程,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体系,通过数个项目系统化统筹规划建设,打造连片效应,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横琴向阳村通过一系列工程,对村居内的雨污水进行分流改造,对原有湿塘进行改造,并结合周边如“山体绿道”项目中的山体坑塘改造、“忆园”公园绿地中的雨水花园、石滩及湿地等生态设施对雨水调蓄,从而彻底解决了向阳村的内涝问题,有效改善向阳村及周边的整体生态环境。

概念说明

什么是湿塘?

湿塘是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湿塘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珠海特区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