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国庆|老年京剧社登上社区舞台唱响《红梅赞》

新京报讯(记者 潘闻博)舞台上,伴奏者指尖拨拉,月琴、京胡、二胡等乐器齐声鸣奏。穿着一身“军装”的尹树昌站立台前,嘴唇一张一合,身体轻微晃动,与两名演员合唱京剧《沙家浜》的选段《智斗》。一曲终了,掌声、叫好声随之爆发。

68岁的尹树昌是红线京剧社社长。这是一个老年业余京剧社,目前有20名成员。今日(9月27日),他们受邀参加西城区椿树街道梁家园社区举办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即将到来的重阳节。

2019年9月27日,西城区椿树街道梁家园社区居委会,红线京剧社演出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老年京剧社走进社区迎国庆

为了这场活动,尹树昌今天下午骑着电动车,载着装有演出服装及道具的行李箱,早早来到梁家园社区居委会。

这是梁家园社区为庆祝国庆及重阳节到来而举办的活动。在现场,近40位社区老人前来观看演出,梁家园社区工作人员刘贺介绍,他们中多为鳏寡、独居的老人。

演出伊始,来自椿树街道的一支老年舞蹈队,献上舞蹈《祝福祖国》。活动临近结束时,在场老人拿着歌词单,合唱一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合声在室内飘荡,有的老人眼盯着歌词单,一副全神贯注的模样。

2019年9月27日,红线京剧社演出京剧《沙家浜:智斗》选段期间,在场人员拿手机记录。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但红线京剧社是这场活动的“主角”。四个文艺表演中,红线京剧社参与的有三个。两个是京剧社成员表演的京剧选段,《智斗》和《红梅赞》。还有一个,是成员李秀美与舞蹈队合作的《梨花颂》。

逢年过节,红线京剧社参与演出是一种常态。他们去过敬老院、建筑工地、学校、幼儿园等表演,“大伙都想去,没一个说不乐意”。他们曾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的地下工棚里,为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唱戏。

几年前,京剧社一行30多人,去门头沟一个村里为老人义务演出,从天黑演到夜里12点。第二天临走时,老人们捧出枣子、核桃相送,有人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9年9月27日,西城区椿树街道梁家园社区居委会,月琴师傅在为合唱《红梅赞》和《光辉照儿永向前》伴奏。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火车司机创办京剧社

红线京剧社社长尹树昌,与京剧的情缘始于孩提时代。

1951年,尹树昌出生于宣武区椿树街道。这里在清代,就是梨园兴盛之处。有着“京师第一会馆”之称的安徽会馆藏身于此,据记载,清朝同光年间,徽班三庆班和名角程长庚、刘赶三等常在此演出。安徽会馆内,三庆班于光绪十二年在此演出的戏单,保存至今。

尹树昌所在的社区戏曲氛围浓厚,街坊邻里虽不一定会唱,但谈起京剧时“能和你聊上半天”,加之父亲也是位老戏迷,耳濡目染之下,尹树昌渐渐喜欢上了京剧。他跟着黑色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一句一句地学唱。每天早晨跑去公园,扯着嗓子练习唱功。

9岁那年,尹树昌本有机会走上专业的戏曲之路。那一年,一家福建的戏剧学校北上招生,尹树昌去报考,父母也同意了。但因为年龄太小,他没被录取。

2019年9月27日,观众拍摄文艺表演歌曲《梨花颂》。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多年以后,尹树昌成为一名拉货的火车司机,但爱听爱唱京剧的习惯,却改不了。走南闯北,尹树昌随身携带一台录音机,每有空闲,就放上磁带,跟着唱上几段。

他与票友们聚在一起定期“玩票”,是在1997年。这一年,红线社区居委会想成立一个业余京剧社。居委会知道他痴迷于京剧,又因为他的妻子正好在社区工作,便找到了他。

能不能建起京剧社,尹树昌心里也没谱,但他还是答应了。京剧社的服装、道具都由居委会提供,由于椿树街道戏曲爱好者颇多,京剧社成立之初,便招揽了20多名成员。

找固定活动场地,成了最棘手的问题。最终,他们借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把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六,因为这一天居委会不上班。

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内,社员们大多站着,你一段我一段,相互切磋京剧技艺。这群大多年过花甲的老人,往往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尹树昌介绍,京剧社最鼎盛时,一度有五六十人。由于活动房间面积有限,不少票友在门外等候,“别人唱完了,他们再进来唱。”

2019年9月27日,红线京剧社社长尹树昌的两个外孙女(粉衣服)与演员们一起合唱《红梅赞》和《光辉照儿永向前》。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每学一个选段,反复练二三百遍

67岁的徐亮,经朋友介绍加入红线京剧社。他出身于“京剧世家”,父亲、奶奶都是京剧演员。但小时候,徐亮对京剧并不感兴趣,直到20来岁时,他在北京京剧院看到《野猪林》选段“风雪山神庙”,才爱上京剧,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徐亮唱的是花脸。虽属“玩票”性质,但花脸并不好学。每学一个选段,他要反复练上二三百遍“不然唱不好”。

他的家里摆放着一堆京剧影碟,郝派、裘派等各个流派都有,看电视几乎只看戏曲频道。在厨房里做饭,或是在卫生间内,他要是不自顾自地唱上几段,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与徐亮不同的是,郝景茂是因为妻子才爱上京剧的。

2009年,郝景茂的妻子退休后,因为对京剧感兴趣加入红线京剧社。每周六,郝景茂都陪妻子来唱戏、听戏,如此持续近一年。

一次剧社活动时,郝景茂听着一个老生唱段,心中忽然触动,原本并非戏迷的他,瞬间爱上京剧,也因此成为红线京剧社的一员。

“那是一种美感突然涌来的感觉。”郝景茂形容道。

2019年9月27日,西城区椿树街道梁家园社区居委会,在场人员合唱《歌唱祖国》。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摄

“京剧社就像另一个家”

时至今日,红线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仍是他们的固定活动场所,但每周活动两次。周六在红线社区居委会,周二下午在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

尹树昌说,社员因为爱好京剧走在一起,感情也因此变得深厚起来。平日里,谁家碰到困难,大家伙儿都会帮上一把。

大约10年前,一位票友的妻子得了乳腺癌,需要陪护,但家中老母也需照顾。后来,红线京剧社去了三位大姐,每人在医院陪护了一天一夜。连医院护士和同房的病友都感叹,他们比亲人还亲。

徐亮对此也颇有感触。2014年,他要做肾部肿瘤摘除手术,住院又需要押金。当时,京剧社成员一人500元,凑了一笔钱给他。徐亮出院后,继续来京剧社唱戏。每有大的活动,他会早早到达,帮忙搬搬桌椅、换换热水,“红线京剧社对我够情意,我也得帮帮忙,回报人家。”

在京剧社,老人们不只切磋京剧技艺,还谈家长里短、新闻时事。谁家遇到烦心事了,说出来后大家也会帮忙开导。

“京剧对我来说,就像身上的衣服,一天都少不了。”尹树昌说,“而京剧社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就是另一个家。”

去年年初,郝景茂自编自创了一部京剧《国旗魂》,讲述了一位曾为国征战的老兵,在回到乡村老家后,仍坚持每天升国旗的故事。今年10月初,这部京剧将在北京一所小学的礼堂首演。

“我们想用这种方式,庆祝新中国70岁华诞。”尹树昌说。

新京报记者 潘闻博 编辑 白馗 校对 李世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