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摸着石头过河”的决策越少,我们的竞争力就会越强

近几天两篇文章在圈内分享较多,一篇是关于猪肉价格上涨背后因素,另一篇是对中国大数据企业集体沦陷可能的担忧。前者,作者把问题归结于这一轮的货币宽松。由于刺激经济、信贷放水,所以导致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涨。后者,作者只是对近期一些大数据企业的沦陷(如9月11日公信宝被封,9月12日天翼征信被调查)表达出了对中国大数据企业发展前景的强烈的担忧。

一个是“宽松”带来的影响,,一个是“收紧”引发的冲击。为什么把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看?笔者导入的关键词是“紧张”。

事实上自从贸易战开打以来,紧张氛围就一直存在,加上个别媒体不负责的情绪渲染,思想变得更燥动了,很多企业为此更急了。急着不计损耗的加快流通,急着不设底线的产品变现。私域流量理念横行,集体追求最快、最短变现路径。眼睁睁看着做好产品、做好内容,做好服务的企业一个个减少,市场充斥着对赌变现机制。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淡定?为什么我们对“中国仍旧是全球最有活力、最有增长潜力的经济体,环视全球我们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区间等”这些信息不做充分解读与学习?一句话管到底:除华为等几家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企业,中国产业界大面积缺乏自信。

而在现阶段,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创新能力不够所造成的,创新力就是自信力。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形成独特优势,就势必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会紧张,一紧张就会情不自禁的受到“风吹草动信息”的情绪化裹挟,从而极易失去创业坚持与初心。

不可否认的是:全社会对企业创新、并形成创新竞争力的要求太快、期待太高……给企业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是不争事实,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改变,对企业家/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能达成,需要时间、需要学习,更需要基于创新经济建设的基础理论与服务设施。

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位置,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当下经济发展几个变化:

1-从政策红利时代转向创新促进时代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政策红利时代?在笔者看来就是政府为社会经济建设释放了很多红利政策,开了很多的发展绿灯。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开放思想的核心是背靠开放的政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均,差异颇大,但整体向好。以土地资源、人口资源、农林等资源支撑起的改革开放黄金四十年,完成了中国经济的原始积累,我们也因此才得已进入创新经济发展周期、踏上全球创新竞争赛道。

我们必须认识到:​从政策红利释放转向创新驱动引领势在必行,必须加快跳出政策红利、政府护航的有保姆思维,建立参与新经济发展、竞争的思想认知与行动。

2-对当前新经济建设的节奏不适应

近几年新商业思维、新技术设施,以及新新创业群体对传统创业家思维冲击非常大,不理解、不认同、不适应占据很大比例,但是新兴的思维也没准备给传统创业家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要么加入,要么不动。加入意味着投入试错成本(很多企业危机来源于高昂的试错性支出),不动就意味着放弃新经济参与机会。

3-支持新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摸着石头过河”是特色,新经济基础设施也不应该只是互联网、5G、支付……支持企业创新行动的创新理念、创新资金投入与创新风险保护等,也需要有基础设施支持。从传统的企业雇佣组织到企业新经济合作组织,也需要新社会基础设施服务支持。

当下我们基本都能认识到:互联网以及其配套设施为新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助力,但信任协同性仍然表现得很差。在笔者看来:“1、2、3”产经济的协同建设、产业的均衡发展是新经济建设的关键。

着急肯定不行的,在着急之下做的决策肯定会对下一步的生产决策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自信的前提是基于安全,自信力产生于创新力。我们呼吁有更多、更好的新经济设施配套到产业,哪一天“摸着石头过河”的决策越少,我们的竞争力就会越强。

(笔者一家一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