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献礼片的正名之战

原创: 庞宏波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献礼片的“十年一跃”,背后是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一次集体反哺。

文/庞宏波

献礼片的史诗感。

十年前,由韩三平和黄建新执导的《建国大业》上映。 这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172位明星参演。 对于目前的主力受众来说,这10年时间里,献礼片的“史诗感”某种程度上就来源于此。

十年后,由七位导演共同执导,同样有数不清的明星参演,但《我和我的祖国》给出了全然不同的“史诗”方向。 而在这种方向背后,其实应该窥探的是中国商业电影10年来的成长。

七个故事组成一部电影,大事件和小人物通过细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种贴近于普通人的共情和对大事件的共识成为了史诗感的重要来源。 而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当中,爱情片、喜剧片、体育片等类型的融入,也给予了电影新的观感体验。

踩在10年的关键节点上,《我和我的祖国》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中国商业电影10年来在类型深耕上的成长,这是一次献礼片的“正名”,但对于此后的献礼片来说,却又似乎是一个“开启”。

1

“梦之队”真正的价值

类型融合。

此前的献礼片,“梦之队”的概念大部分放在了演员身上。 数不清的明星参演,成为了这类电影的独特标签。 而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梦之队”的概念首次用于导演身上,这种转变显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在这部电影之前,陈凯歌已经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路、宁浩、文牧野算是集齐了中国商业电影老中青三代突出代表,这批导演分别在古装历史片、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上有着自己的代表作。

到了这部电影身上,这些导演在类型上的独特标签体现出了“梦之队”的真正价值。

例如在张一白执导的《相遇》中,张一白最为拿手的就是对于爱情“求而不得”的表达方式。 从张译饰演的一个角色入手,去反应中国研制原子弹背后科学家在“家国”上的抉择。 而这种“选择”用爱情片的方式拍摄,是此前献礼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同样,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宁浩擅长的黑色幽默和主演葛优的喜剧合二为一,从而呈现出的是一个地道北京人在“面子”和“里子”中最深层次的市井性格表现了出来。

而除了类型上的融合,导演的价值观呈现也是一大亮点。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基础是建立在“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精神上的牵引,这种类型手法对于此类题材来说非常新颖。

除了类型上的“标签化”重新对事件进行了解构外,细节的呈现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在整个《回归》的故事中,其实真正核心的物件是“表”,通过中英两个重要工作人员对表的细节,呈现出了故事所希望去抒发的主题。 而在《北京你好》中,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不仅仅是许多普通中国人见证荣耀的“梦想”,也是无数农民工付诸血汗的“梦想”。

这种细节对于整个叙事和主题的串联,给予了电影全新的观感。 其实10年,对于国产电影来说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 从2009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缓慢加速,这一代主力观众开始逐步入场。 对于新一代观众来说,这种高质量的“类型化”无疑是一次对献礼片概念重塑的机会。

2

70年史诗献礼的落地

题材的广义化。

对于献礼片来说,究竟应该如何去表现“70年史诗”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传统的献礼片,更多是聚焦于伟人,通过伟人的英雄史诗去表达一定时间节点的事件。 类似于《我和我的祖国》以70年变迁去呈现在一部电影里的拍摄手法,在此前的主流献礼片中并没有出现过。

由于七位商业电影导演的加入,在呈现70年史诗的方式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七个故事当中其实并不是对应的七个历史事件,《北京你好》中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的连接,《白昼流星》中神州返航和地区扶贫的结合,都是在极力扩充电影所能承载的“史诗感“。

虽然电影是七个故事,但却是一个电影。 这种打破固有时间轴的叙事方式,不仅仅呈现出七个有共识的历史事件,而是多个能够与大众产生共鸣的焦点事件。 因为在电影里,有开国大典“前夜”庄严的历史现实,也有中国女排夺冠的全民聚焦,以及在内蒙地区扶贫的现实困局。

从远到近的时间线上,从历史的万众瞩目到体育的万众瞩目,其实恰好是从不同维度给予了大众最大程度的关怀。 “献礼片”的核心是要找到主体,对于献礼片来说显然是要“献给”全民,那么尽可能多维度选取全民记忆点是能够更好诠释这一概念的基因。

在此前电影物料中,观众的焦点集中在“主旋律还可以这样拍”的疑问上。 而除了类型化的表达,从开国大典到香港回归,从中国女排到北京奥运,从神州返航到周年阅兵,本质上在题材上尽可能“广义化”,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触达观众。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来说,也必然能够在电影中找到可以和自己产生共情的历史记忆。 而这种个体的记忆组合起来,不就是献礼片最渴望达成的“史诗感”吗?

3

人物由大到小的“十年一跃”

记住“人”了。

在此前提前点映的过程中,观众有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表达,是记住“人”了。 记住了张译带着口罩眼含热泪的“隐忍”,记住了葛优看到王东在电视机里对自己道谢,但“红鞋”换黑的“荒诞”;也记住了任达华作为一个修表师傅,串联起了香港回归的“严谨”。

这种立体化的人物,在献礼片里成为了最为难得的优点。而这些人物本身,其实也最大程度上可以覆盖到普通人的情感当中。

无论是保证电动升旗万无一失的工程师,还是研究原子弹但选择“隐身”的科学家,亦或者站在会场外守候的香港警察、修表师傅、观看女排夺冠留下热泪的普通市民、出租车司机、汶川地震中不幸去世但参与鸟巢修建农民工的儿子以及“备飞”的女飞行员、“备演奏”的男小号手。

这些真实存在于历史重大节点当中的小人物群像,是《我和我的祖国》最为打动人的地方所在。

十年时间里,献礼片其实已经满满的从大人物到小人物过渡,但这种过渡往往是围绕在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 而在《我和我的祖国》当中,小人物越来越“常态化”、“平民化”,甚至许多小人物在不介绍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去寻找和历史有关的身份标签。

这种小人物群像的组成,给予了每一个普通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北京奥运会期间,不仅仅是出租车司机在“炫耀”来之不易的奥运会门票,其实背后无数羡慕的目光代表的是真真切切的每一个人; 中国女排三连冠,激动的可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排球迷,而是在看热闹的过程中被感动的普通市井。

这种真实感,支撑起了人物,也支撑起了整个电影。

目前,《我和我的祖国》在绝大多数数据上全面领先。 9月28日提前点映,0.5%的排片占比却占据了8.1%的综合票房占比,而在上座率方面高达88%。场均人次创造了国产片点映场的新纪录,上座率创下了近两年的点映新高。

另外从预售来看,上映首日的预售票房成绩突破了1.34亿,遥遥领先于同档期其他对手,尤其是在上座率方面达到了28.3%。

从目前的成绩来看,整个国庆档的形势开始变得明朗。 这种“明朗”的来源,就是电影用真正大众的方式来给予观众最深刻的共情。 这也是在十年过后,中国商业电影市场不断成熟所带来的一次集体反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