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中国电影导演梦之队,打造出了国庆档扛把子

国庆档,院线三驾马车,清一色主旋律。

跑的最快的那部,国庆当天票房已过6.6亿。

不出意外的话,国庆档票房冠军就是它了。

更难得的是:这种连片名都看似命题作文的主旋律,豆瓣口碑却飙到了8.2分。

迄今豆瓣超过10万人评价。

《我和我的祖国》

很长一段时间下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境况是:

不卖座,观众也基本对其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

但这样的情况,到了这些年开始有所转变。

如当初的几部“大业”系列,堆砌明星效应,吸引观众入场。

后来,有林超贤的“行动”系列,将香港动作片元素糅合其中。

吴京的《战狼》系列,更是在主旋律中代入超级英雄型主角,打造了迄今为止中国票房的巅峰记录。

大制作,大明星,打肾上腺素搭配爱国情怀,行之有效。

这是好事,电影需要票房,票房光靠营销吆喝不行,还得有内容。

可以看到的是,如今无论是内容还是营销,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玩得越来越溜了。

《我和我的祖国》,也是一个主旋律商业化的成功案例。

王菲唱的主题曲,一段时间来铺天盖地渗透,将这样一首教材式歌曲,赋予了流性因素。

而这歌这次还真是进了来百姓心里,最近四处都能听到有人在哼上两句。

再者,打出50来位一线大咖的牌面。

加上幕后由陈凯歌总导演,连凯爷在内,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璐,宁浩,文牧野组成的“中国电影导演梦之队”,拍出七段故事。

映前物料,花絮,预告片,还有营销等的配合,加上国庆档期的排片情况,于是:

本片在票房上有了不错的商业表现。

而且,这样的商业表现,很多都是观众自发买票入场。

但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和我一样,入场前依然会对电影内容抱着怀疑的态度。

毕竟,以往某类主旋律国产电影给人的感觉是:

刻板,虚,大,命题作文。

但这回看完内容,我再次觉得:用这样的玩法来卖这部电影,还卖好了,是好事。

先说七个故事的大背景,选的是建国至今70周年以来,7个历史性事件:

管虎的《前夜》:1949年,开国大典;

张一白的《相遇》: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徐峥的《夺冠》:1984年,中国女排洛杉矶奥运会夺冠;

薛晓璐的《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

宁浩的《北京你好》:2008年,北京奥运;

陈凯歌的《白昼流星》:2016年,神舟十一号返航;

文牧野的《护航》: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光是把这7个故事背景连起来,看着祖国发展的演进缩影,就已有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更何况,和上述某类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

这回,《我和我的祖国》,走进了老百姓。

注意,片名中,“我”是在前面的。

陈凯歌这么描绘本片:

不仅仅是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更是推动发展和进步背后的每一个中国人。

7个故事,讲的是这些时代背景下的人。

而且,多以在当时的小人物为主。

多处细节上,均体现了这种“人味”的基调,举个例子:

开国大典前夜,林治远的老婆给他送来驴打滚。

但送不进去,只好把驴打滚交给王千源扮演的军人,委托转交。

下一个镜头,却是那军人将驴打滚凑到鼻子前,闻着那小吃的味道。

《前夜》的主角林治远,是当年负责开国大典自动化升旗装置的工程师。

那个时候,自动化升旗在国内并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管虎为这个故事设置的,是层层闯关的情节:

林治远等人,不断遇到新的状况。

而第二天的升旗必须正常进行,不出差错。

林治远必须争分夺秒,不断闯关。

故事的调性是:第一面国旗的升起背后,诸多不易。

但化成的形式是:紧密的情节,快速的节奏。

这段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当时的林治远,是在开国大典上,在主席身后告诉他如何启动自动起升按钮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时,林治远也算是一个小人物。

毕竟,直到今天,当电影院屏幕上出现当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时,很多观众才不约而同说出:

哦,(黄渤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他啊。

徐峥的《夺冠》,则以女排1984年夺冠为背景,拍出了一个更偏向于家长里短的故事。

在这段故事里,能够看到很多时代印记:

黑白电视,天线,音乐卡带,港剧《霍元甲》,上海弄堂集体看电视的场景。

主角是个早熟小男孩东东,女排比赛那天,他暗恋的女生小美即将随家人赴美。

临行前,东东决定将一封“情书”藏在礼物里面,送给小美。

偏生,整个弄堂区,只有东东一家有电视。

于是,那天东东不仅要把电视搬出来为街坊邻居公放,还得维持天线的位置,使得转播信号不会中断。

一边是女排比赛抽不开身,一边又要赶着给暗恋对象送情书,两难。

此情此景,东东也得闯关。

这一段,徐峥总的来说则是拍得鬼马,又妙趣横生。

《回归》,算是内容上比较大的一段故事了:

聚焦的是,香港回归前夜,凌晨这段世纪交替的时间。

这个时间,必须精确到秒:

7月1日凌晨0:00,英国国旗下降完毕,中国国旗接着升起,分秒不能差。

但依然,故事的着力点是人。

中方仪式的总负责人,必须在现场掐表指挥流程准时进行;

旗手,必须跟着国歌,在国歌奏毕之时,将国旗稳稳升到顶点,中间过程,只能靠肌肉记忆来完成;

整个过程的协调和应变,竟然被薛晓璐拍出了一丝悬疑片的味道。

而到了故事的结尾,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响起,歌词又为这等了超过150年的回归,增加了一份厚重感: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宁浩的《北京你好》,则是一段幽默搞笑的故事。

加上葛大爷擅长的小人物演绎,则为这段故事推波助澜。

例如,在单位用扑克牌抽奥运开幕式门票时,葛大爷开牌的样子,让我有种平民版港式赌片的喜感。

这段故事,宁浩将他擅长的技法密集发挥: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制造笑点,从而把主旋律中可能走向煽情的段落,拉回地面。

您看到宁浩拍的葛大爷,是那种心善,但也爱显摆,还爱面子的葛优喜剧形象:

去找前妻,先把手机,谎称没电,结果被识破;

到处显摆他的奥运会门票,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做了好事,却还遇上个不解风情的主,最后也只能落得自High一番。

但这段故事,好的就是这一点:

角色始于平凡老百姓,落点依然还是平凡老百姓。

但奥运这种国家大事,却又和老百姓息息相关。

所以,老百姓乐呵乐呵共襄盛举,接着柴米油盐继续生活。

故事就不再一一多说了,7个故事,每个人喜欢和不喜欢的各不相同。

就如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徐峥在《夺冠》中,对东东的选择的处理,感觉比较命题作文化。

但在营销上,对于这段故事的包装,又让我觉得属于主旋律商业化的一个典型玩法:

主海报上,故事中做为主角的幼年东东和小美并没有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出来串场且时间极短的吴京和马伊琍。

再次复述,我依然觉得这不是坏事。

毕竟电影要先吸引观众买票。

而内容,能让观众喜欢了,就是本事。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我和我的祖国》,亮出了本事。

这样一个日子,或许选择上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也算是过节应景了。

当然,前提必然是您感兴趣,无他。

——————————————————————————————————

与其赏析电影,不如享受电影。

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id:joker-movie)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