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中遇见美好感受美好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到全省各地的村镇送演出,一天两场,连演三四天,大家听说我们来了,一早就都聚集起来迎接我们,不大的地方里里外外全是观众。”回忆起几十年前下乡送演出的情形,我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有说不完的话,“玉米地、热炕头儿都演出过,当时最好的演出场地要数镇上的学校,我们在教室里上妆,住宿也是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如今已经70岁的韩子平依然热衷于深入基层送演出,但演出场地已经大不相同了——“现在几乎村村都有文化小广场,我们每次送演出都有宽敞的场地,还能拉着大伙儿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在韩子平从艺几十年的记忆中,吉林人的文化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这也正展现着我省在文化建设上从未停歇的脚步……

从田间地头到手机直播的文艺演出

正如韩子平所说,从前送戏下乡就在田间地头,没有舞台、没有音响,观众把演员团团围住,前面的人席地而坐,后面的人踮着脚、骑着墙,想尽各种办法看演出。如今,农村文化小广场和文化大院遍及全省各地,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不仅省内的各项送演出、送电影、送科普教育活动都集中在文化小广场举办了,平时村里组织的广场舞、秧歌表演也有了足够的场地。

除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演出的观看方式也有了新变化。今年是吉剧剧种建立60周年,在长春上演的吉剧《江姐》交响演唱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戏曲爱好者的目光——网络全程直播的方式让全国观众都能通过手机同步观看这场精彩的演出,无论是吉林本地的戏迷,还是其他省份第一次接触吉剧的观众,都在评论区热烈地讨论、点赞。

不仅有主办单位的直播,观众也是文艺惠民演出的传播者。在长春站举办的“文化春运·文化惠民”演出中,很多旅客用手机连线远在外地的家人,邀请他们共同欣赏具有吉林风情的特色表演。而在抚松县兴隆乡的“文化惠农直通车”演出中,村民王大哥通过手机上的视频直播软件直播了整场演出,“把这么精彩的演出放到网上去给大家看看,我们吉林农民的文化生活多么丰富!”

从观看演出到参与演出的群众文化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惠民活动都会组织各级文艺单位分赴全省各地为百姓送演出、送春联、送图书、送技术。在扶余肖家乡王家村,村民们自己组成的文艺队也加入到了演出当中,献上了自编自导的歌曲表演。最近几年,文化惠民演出中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进行了角色转换,从观看演出到参与演出,从观众到演员,这正是我省“文化扶贫”和“公共文化培训工程”的成果。

新时代农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农民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省文化和旅游厅不仅为包保村万宝镇大顶子村送去图书、音响、电视等文化必需品,每年更是组织各文艺单位、文艺团体到村里送演出,根据村民的需要为村民定制舞蹈服装、进行舞蹈培训,现在村里成立了一支10余人的广场舞队。由省文化馆推进的“公共文化培训工程”自2011年开展以来,已经在全省各级文化馆(站)举办了各类文艺艺术培训班,全省群众文化战线的两万余名从业人员基本每年都能轮训一遍,组建起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文艺队伍,也让更多百姓乐于走上不同文化舞台展示自己、参与活动。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在线文艺教学。吉林省二人转演员盛喆率先在直播平台上传了自己在剧场演出的视频。“直播是当下年轻人非常喜欢的传播方式,一个三角架、一部手机就可以把我们演出的视频录播出去。”让盛喆开心的是,许多年轻粉丝纷纷提出要跟她学习二人转,于是盛喆带领其他演员一起直播,让粉丝们能同步欣赏到桃李梅大剧院的传统剧目演出。

与盛喆的直播方式异曲同工甚至传播更广泛的是今年8月刚刚上线的中国吉剧网,其中的“名家教唱”板块录制了肖汉臣、霍福庆等老一辈吉剧表演艺术家的教学视频,无论是戏曲工作者,还是戏曲爱好者都可以随时查看、学习。“我一听说吉剧有了自己的网站,很激动,网络的宣传影响力很大,也很方便。我要录制更多的教学视频放到网站上,为吉林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霍福庆说。

从线下进行到线上开展的文化活动

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是满足百姓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近10年来,我省以政府为主导,借助智慧城市、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合省内相关部门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立了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公共文化服务集成数字平台,不断提高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社区(行政村)等数字化服务能力,创新数字化服务方式。

在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慕课教室,20位学员认真跟着大屏幕上的专家学习古筝演奏。宽城区文化馆馆长董虹介绍,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的线上课程,通过人机交互教学的方式,让普通市民也能成为大师班的学员。“古筝课报名人数特别多,以前要是报不上名只能等下学期再学了。现在有了慕课,解决了市民报不上名的烦恼。”李秀华是宽城区文化馆的一名辅助教员,同时她也是慕课的学员,“慕课平台还有演出赏析、专家解读等方面内容,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

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容纳了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址,不仅可以直接观看各博物馆正在展出和已经结束的展览,还可以在线“逛”馆,馆中珍贵的藏品也可以通过放大图片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节。此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策展人,只要选取自己喜爱的文物,就可以自主策划展览、编写讲解词。省博物院院长李刚表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把文物和公众紧密连接起来,产生共鸣,带动大家真正了解博物馆,还能把博物馆‘带回家’。”

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的推进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自助借阅的操作流程却让许多老年读者略感无措。2018年,长春市图书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智能化服务。64岁的孟繁喆在体验了智能借还书这一流程后竖起了大拇指:“在这个智能书柜还书,只需要把书放回书架,书架闪蓝光,还书就成功了,而且可以借阅电子书,拿起手机扫一下书籍的二维码,图书就直接出现在手机上了。”孟繁喆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①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

②长春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桦甸市常山镇进行广场舞培训。

③吉林非遗节期间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进行的公益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④我省民间艺术家现场制作手工艺术作品。

⑤观众用手机拍摄记录演出的精彩。

⑥20世纪80年代,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下乡演出二人转《太阳出来了》。

⑦吉剧《江姐》交响演唱会网络直播图。

⑧1975年,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下乡演出二人转《小鹰展翅》。

(本版照片②③④⑤为本报记者裴雨虹摄,其余为资料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