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茶谷”!西藏易贡茶场:引茶苗借人才,绵延千年川藏茶缘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摄影报道 海拔2322米,西藏林芝易贡茶场。 56年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摄影报道

海拔2322米,西藏林芝易贡茶场。

56年前,跨越千山万水,来自四川雅安蒙顶山的茶苗在这里试种成功,开启西藏茶叶规模化种植历史,让易贡茶场成为当时西藏自治区唯一茶场。雪山拱卫,溪水潺潺,56年后易贡的6000多亩茶树依然蓬勃生长,而在周边察隅、墨脱等地,更多的茶叶生产地冒了出来。延续千年的川藏茶缘,正在改变藏区的经济和农牧民的生活。

位于雪山之下,易贡湖边的西藏林芝易贡茶场,茶场工人正在采茶。

玉米都种不出来,茶叶能吗?

每年5月,当岭南闽北收茶季即将结束时,西藏林芝地区的茶叶刚刚才露出嫩芽。

多雨多雾,是尤明刚对易贡的记忆。他是18军军人的后代,童年生活的记忆中,几乎全是农业生产、军歌军号。他说,父辈们曾经在易贡试种过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但由于多雨的气候,均没有成功。易贡能不能种茶,当时大家心里就更没底了。

解放西藏的18军,曾将军部设在如今的易贡茶场,场内至今保留着张国华将军当年的办公和居住地。从和平解放转到建设西藏,1960年,根据当时西藏军区的指示,原18军留藏复员干部组建易贡军垦农场,开启边疆建设的大幕。

西藏林芝易贡茶场内的将军楼,这里是当年张国华将军的办公和居住地。

1963年9月,部队官兵为响应“开发边疆 建设边疆”的号召,希望在易贡种植茶叶,学习制茶方法,以解决内地到藏区路途遥远,茶叶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引种四川茶树 农场变茶场

在雅安长期研究茶马古道和茶文化的专家杨绍淮说,易贡农垦农场决定种植茶叶后,派遣了10多名员工千里迢迢来到四川,专门到有着四百多年的藏茶生产历史的雅安茶厂学习,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学员们和雅安茶厂师傅同吃同住,从茶叶粗制到精制,几十道生产工序要全部学完。学习结束之后,农垦农场还从名山蒙顶山引进四川中小叶茶树,带回易贡采取有性繁殖试种,学习组离开前,雅安外贸部门又给易贡提供了不少茶树种子。

雅安藏茶生产老照片。(摄影:孙明经)

作为一道屏障,喜马拉雅山脉将印度洋西南季风隔绝在青藏高原之南,却在东南低处开了一个缺口,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得以沿雅鲁藏布江一路北上,使得西藏林芝地区成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1.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为迥异于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被称为“西藏江南”。

多雨多雾,是茶叶喜欢的环境条件,大自然给易贡送来了一个能够种植茶叶的环境大礼。

四川雅安,工人师傅正在对制作好对茶叶进行包装。

高原茶场来了位“四川李师傅”

易贡茶场的发展绕不开四川人李国林,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的李国林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已是古稀之年,在四川的家中挂满了易贡的照片。照片上中的易贡绿树环绕,湖水清澈,葱郁于雪山之下,云雾之间。“只要你到过西藏一次,就会想去下次。那里的一切,让人梦牵魂绕。”他说。

李国林与易贡结缘于1984年。那时,四川省农垦勘测队与西藏林业厅合作,进行宜茶性土壤调查。作为调查队一员,李国林和伙伴们从林芝前往察隅的途中,偶然听说易贡也产茶,于是专门从通麦拐了个弯直奔易贡。后来,四川省农垦勘测队向西藏林业厅提供的一份《西藏易贡农场宜茶土壤抽查报告》中认为,易贡的气候和土壤适合中、小叶种的茶树栽培。

318国道下,牦牛穿行。当年内地和藏区就靠这样的方式运输包括茶叶在内的各种物资。

1993年,易贡农场更名为易贡茶场。为解决茶场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时任易贡茶场场长的帕甲亲自跑到雅安,说动李国林的领导,把李国林借给“易贡茶场”做援藏干部。

初到茶场,李国林对茶叶生产加工过程把脉时发现,因为制茶工艺不好,茶叶炒青过后又焦又燥;有的茶农施肥方法不对,用马拉犁,扯断了茶树的须根,而比较好的方法是在两行茶树中间手工挖沟施肥再覆土。更重要的是,茶树茶龄普遍超过30年,茶种老化导致产量不高。如果能够全数换为新的茶树,可以让产量翻番,解决效益不高的问题。

多年制茶经验让李国林明白,只有走茶叶精加工才是茶场的出路。

他的目标,是协助将茶场建设成为全国最有特色、最有竞争力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位于雪山之下,易贡湖边的西藏林芝易贡茶场。

从差点倒掉到一炮走红

易贡茶场主要生产绿茶,而当地人更爱喝可以制作酥油茶的砖茶。多年积压下来,绿茶堆积如山,销量不佳。这些绿茶的制作工艺不够精良,也没有响亮的商标和精美的包装。在李国林看来,“雪山上的茶叶”是块金子招牌,必须对粗放的茶叶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打开市场。

西藏林芝易贡茶场采摘下来准备加工的茶叶。

积压的两万多斤绿茶差点沦为地里的肥料,李国林建议安装先进的制茶设备,将这些绿茶发酵,制作成更耐保存、更符合市场的黑茶。价值不菲的茶叶加工设备很快到位,差点倒掉的茶叶被统一制作成黑茶。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黑茶被制作成纪念茶饼,销售一空。

接下来,雪域银峰和易贡云雾等高端产品相继在易贡茶场面世,茶场还注册了“雪域茶谷”的商标。

当年那些师从李国林的炒茶姑娘们已经步入中年,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炒茶人。2017年,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易贡砖茶被评为林芝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旬高龄的李国林无法再常驻易贡,但几乎每年他都会抽空去易贡看看。他和他团队的年轻人们,依然在进行茶叶种植、及茶文化的传播推广。

寻茶藏地 爱茶是对生活的热爱

早在蒙顶山茶苗移植易贡之前,藏区与内地的茶叶交往已有千年历史。

当年,雅安的背夫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运输藏茶前往藏区。

作为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唐代开始,雅安就生产茶叶专销藏区。唐宋以来,西南地区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就有“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商贸沟通,茶马古道让内地的茶叶和其他日用品运输到藏区,同时将高原的马匹等特产输入到内地。历史上,输往藏地的茶叶被称为输边藏茶(简称边茶)。

雅安天全境内的茶马古道遗址。

2002年,封面新闻记者曾和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刘勤晋教授考察过川藏两地茶马古道,在刘勤晋眼中,“这条路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也是汉族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之路。”

西藏民族大学学者赵国栋调查发现,在西藏拉萨城区,就有170多家茶馆,除了经营传统酥油茶、藏茶,还有内地的其他茶叶。

在拉萨市北郊有一家小有名气的“阿吉甜茶馆”,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喝甜茶和酥油茶的人络绎不绝。老板说,因为茶馆小有名气,生意特别好,薄利多销,每年赚个五六万元不是问题。茶馆最密集的还有拉萨的小昭寺路。不过几百米长的马路,就有20多家茶馆。许多开茶馆的老板都来自农牧区。开茶馆,不仅解决了他们全家的就业问题,还增加了现金收入。

藏族同胞生活中离不开酥油茶,藏茶就是制作酥油茶的重要原料。

小资料

从隋唐至今,包括雅安在内的周边地区都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

唐代开始,内地茶叶已经开始输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北宋元丰(1078~1085年)年间,四川地区年产茶3000万斤,这一产量一直保持到南宋。

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其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1960年,原18军留藏复员干部组建易贡建设军垦农场,支援边疆建设。

1963年,部队官兵为响应“开发边疆 建设边疆”的号召,引种雅安蒙顶山茶树。

1978年,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解散,成立西藏自治区农垦厅,易贡建设军垦农场更名为易贡农场。

1982年,国家投入巨资,在易贡农场大面积种植茶叶。

1993年,易贡农场更名为易贡茶场。

2017年,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易贡砖茶被评为林芝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易贡云雾茶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2019年,易贡茶场已有茶园6090亩。林芝市先后投入资金5.42亿元人民币,推进茶产业发展。林芝市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易贡茶场、察隅农场均种植茶叶,种植规模达3.12万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