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小山谷,致敬地球教育

一个月前,经过长途飞行与隔夜候机,几乎两日没有好好睡觉的我,终于抵达Roanoke机场,和同行的朋友

一个月前,经过长途飞行与隔夜候机,几乎两日没有好好睡觉的我,终于抵达Roanoke机场,和同行的朋友会合。首次在美国大地上开车,准备前往位于西维吉尼亚州,阿帕拉契山脉西缘的Greenville小镇。

这趟旅行缘于一年多前的动念,希望去造访影响共生藻生态旅游设计理念的一位老师,Steve Van Matre 先生。

我们穿越了阿帕拉契山脉,迎面而来的开始是乡村的风貌。广阔的牧场与牛羊马,与畜牧生产相关的屋舍,家家户户可爱的平房和庭院,和数不清数量、小巧清澈的溪流。

Steve 居住的地方称为Cedar Cove,中文直译为雪松谷,总共有一大间两小间屋子,这里过去也是个牧场,占地辽阔,在Steve接手经营这里后,并没有做太多地貌的改变。

2016年11月,我第一次到深圳,去参加中国自然教育领域的年度盛事,自然教育论坛。抱着既来之应学习之的心态,在没有太多的认知和预期下,参加了Steve名之为“地球漫步"的工作坊,自此与他结缘。

Steve从1970年代便与一些好友成立了地球教育机构(Institute for Earth Education,IEE),在当时他们便认为环境教育相关的课程,有一些该突破的盲点。许多物种辨识、采集解剖的活动,与兴奋刺激的骑马或航海活动交织在一起,却没有连贯的主题,系统化的引导,彷彿零碎的点缀,在学生日常的知识型课程或社会大众的娱乐活动之中。

IEE设计的课程,希望着重在生态系统的核心机制,例如生物界能量的旅行(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第三颗行星),以充满趣味或戏剧性的沉浸式体验,或者引发感受与深思的活动,进而去影响人们的行动,呼应生态文明转型的迫切危机。

在参加过几次Steve的工作坊之后,我原本相对模糊的设计思维被清晰地表达出来,重视生态机制及过程,与沉浸式体验设计,更是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如今也成为共生藻旅游体验的设计原则。

在Cedar Cove的每一晚都睡得很沉。在一次下午的漫步中,我宛若被牵引着踏在一条满是野花与高草的小径上,周边是直挺挺的各种针叶树与阔叶林。小径的终点是一片草地,能看见附近的牧场,遇见一头正在进食的小黑牛,抬头望望我。

在树下静坐一会,飞虫嗡嗡地在身边起舞,也没有甚么受扰的意思。意识从纷乱的头脑,似乎沉降在祥和的内心之上。

Cedar Cove这里还有着奇特的洞穴系统,我和同行伙伴在Steve的推荐下,一起探索了其中的一部份。洞穴空间奇大,路线复杂,据说是附近的地下水层长年侵蚀而成,由于富含硝石,曾被商业开采,作为火药的原料。近年来由于洞穴中的蝙蝠得到某种传染病,数量锐减,政府部门为求保护,将洞穴入口封闭,只有经过允许的访客可以进入。

每日的清晨,悦耳的鸟鸣伴随着略带蓝灰色的天光,使我从温暖的被窝中甦醒。迎接日间和煦的阳光与微风,有时会遇见害羞慌乱的鹿儿拔腿奔驰而过。在Steve的大屋子内外,精巧布置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用品与艺品,我们很难得地与Steve共进晚餐,那是个挺有意思的烧烤之夜。

Cedar Cove夜间的虫鸣声竟如此熟悉,原来就是IEE网站上的背景音声。临去之前,大伙正在购买Steve精心编写的书籍,他难得轻松地与我们聊了一阵。感谢这个小镇,承载了IEE宏大的教育使命,使其拓展到欧洲、东亚与澳洲,共生藻虽非教育机构,而希望将市场经济与生态机制融合,实践成生活与伦理,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尽力而为的回应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