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穿越过千年的守望与传承

外地游客来成都,十人里倒有九人要去武侯祠。到了门口往往不是激动兴奋,而是谜之不解: 明明说好的武侯祠

外地游客来成都,十人里倒有九人要去武侯祠。到了门口往往不是激动兴奋,而是谜之不解:

明明说好的武侯祠,为什么大门牌匾上写着汉昭烈庙?

门前的牌子虽然是汉昭烈庙,但确确实实是如假包换的武侯祠。其间的缘由说起来话也不长,不过差不多两千年而已。

刘备在奉节白帝城托孤完毕刚刚去世,蜀汉首府成都修建先帝祠庙的计划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样大的事情,不用说,从选址到设计都一定是要经过丞相诸葛亮点头的。 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上去跟司马懿拼刺刀时,说不定就会路过叮叮当当的祠庙建筑工地。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于在秋风五丈原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却一直为蜀人所铭记。大约一百年后,统治成都的成汉李雄政权,建立了最初的武侯祠。诸葛武侯,从此有了与先帝刘备一样的专属纪念祠堂。

当时的武侯祠不在如今的地点,而是在成都少城内。到了大约南北朝的时候,开始从城内迁出。又过了三四百年,杜甫来成都当蓉漂的时候,赋诗为证:“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清清楚楚地表明:武侯祠此时是在城外的。

杜甫足迹远去一百多年之后的公元809年,武侯祠立了一块石碑,号称“三绝碑”。之所以称为三绝,是因为撰碑文的人、写碑文的人和刻碑文的人,都是一时之俊杰。

撰碑文的人是裴度,诸葛亮的忠实粉丝,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代宰相;写碑文的人名叫柳公绰,他的弟弟更有名,就是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苏”中的柳公权;刻碑文的人,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石匠鲁建。

因为词章、书法、刻工都是一等一,所以向来被称为“三绝碑”,而其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却常常为人所忽略了。

在大部分的历史岁月里,武侯祠都跟昭烈庙比邻而处。到了明代初年重建时,明蜀王却将武侯祠并入了昭烈庙,形成了君臣同祀、祠堂与陵园合一、延续至今的格局。中国王朝兴替,君臣何止千百?但武侯祠却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寺庙,绝无仅有。

古代造殿的规矩,前殿的地位是不如后殿的。一进门首先就遇到的殿,往往都不如后进的殿堂地位重要。按照常理而言,设计完全没有什么可考虑的:诸葛亮为臣,武侯祠应该在前;刘备为君,昭烈庙当然应该居后。

但蜀人实在是太钟爱诸葛亮了,不仅蜀人爱,全国的老百姓都对诸葛亮有更深的感情。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姓刘的皇帝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但写《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让从绝代诗人杜甫到一代名将岳飞的人都佩服膜拜的,却只有诸葛亮。

把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昭烈庙之前,理智上势在必行,但过不了感情的坎。但这又不是开玩笑的小事。按照古代礼制,君臣名分是最大的等级秩序。修祠堂不按前后顺序来,乱僭越可是要掉脑袋的。

既要保住性命,又要实现理想,武侯祠的总设计师和总建筑师们想出了一个天才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如今“武侯祠”的门匾,不是挂在大道边的正门上方,而是要进入大门穿越过昭烈庙之后才会看见。祠堂里有著名的清代赵藩“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的武侯祠,终于还是被放在了昭烈庙之后——然而皆大欢喜,无人因此而掉脑袋。就连武侯祠和昭烈庙之间的28座文官武官塑像,要是能活转来,估计也要赞美这一设计。

武侯祠的总建筑师和总设计师,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把诸葛亮的武侯祠放在了刘备的昭烈庙之后——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话说三遍——刘备的昭烈庙被放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从海拔高度而言,比武侯祠要高一米多。

这样虽然昭烈庙在前武侯祠在后,但君王处在更高的位置、臣下居于更低的位置,高低贵贱尊卑还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既符合规章制度,又符合发展需要。从此,武侯祠就形成了今天这样刘备在前但居高、诸葛亮在后但处下的格局。

明朝的武侯祠,到了明末遭遇了一场战火。张献忠作乱攻陷成都之后,将武侯祠拆毁。所以如今所见的武侯祠,是公元1672年所建的建筑。然而格局仍然继承了之前君在前、臣在后的样式。

太平时武侯祠香火不断,动荡时武侯祠也难以避免被卷入其中。到了上世纪成都解放前,武侯祠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座道观,住在里面的道士负责日常维护。据文史专家谭良啸介绍,祠堂里甚至还住有国民党的残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武侯祠迎来了新生。政府从道士手中接管了武侯祠,将其交给文物管理部门接收。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武侯祠正式升级为武侯祠博物馆。此时,武侯祠已经与杜甫草堂一起,成为成都市赫赫有名的一张历史名片。

1995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发出相关指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好武侯祠这样的历史古迹。当时武侯祠的问题在于占地空间实在有限,别说“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历史无法展现,就连参观都走不了多久就感觉到了头。

有鉴于此,政府启动了武侯祠片区的扩建工作。武侯祠旁边有一块地名叫曹云坝,当居民搬迁离开之后,这里成为了三国城景区。在景区里有一处街道和市场合二为一的景点,名叫锦里。又经过了许多年的反复规划、论证和思考,锦里最终成为了武侯祠比邻而居的繁华去处。但到锦里的外地游客,很少有不到武侯祠驻足一游的。

如今每年有一千五百万游客,在香火不断的千年祠堂里,细思三国名臣勇将的身前身后名。

尘烟淘尽千载去,文墨星辰伴江流。新中国成立,古祠欣逢盛世,开启崭新华章。作为全国乃至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址博物馆,武侯祠七十年来在文博事业、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武侯祠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授牌成立的“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启动了“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和“全国现存诸葛亮文化遗存调查”等重点课题项目;2017年起,原创策划了“三国掇英——三国时期物质文化系列展”等大型文物展;同年开始开始搭建三国文化遗存数据库,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今年,武侯祠又开展了“成都武侯祠数字文化之旅”项目,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新。

七十年筚路蓝缕,七十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武侯祠守护人不忘初心,深耕基层,守土尽责,敢于担当,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发展同国家文博事业的宏伟蓝图紧密相连,在历史的丰碑上铭刻下辉煌的荣誉和动人的掠影,充盈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无私的家国情怀。

国庆期间,成都武侯祠《守望•传承——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博成果展》《武•戏——汉晋三国体育文物展》两大展览持续对观众开放,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观展,还能扫描展厅二维码,免费收听展览语音讲解,欣赏展览精美图片,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精彩故事。

此外,成都武侯祠还特别推出 “迎国庆花卉盆景展”,届时,400余盆山水盆景、树桩盆景,配以2000余盆仙客来、一品红、红掌等时令花卉,将在武侯祠文物区与广大观众见面。

成都武侯祠小小讲解员、文化志愿者也将齐齐上阵,在国庆期间为观众提供公益讲解服务。

武侯祠的历史,既是成都的经历,也是中国历史的吉光片羽。一千多年的变化,未必及得上七十年来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古朴久远的历史建筑里,现代与过往相遇,用时间书写出了一段赫赫有名的传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