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崛起:从金融科技到科技金融

导 读 2019年9月26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中集团协办的“融资中国2019(第七届)科技金融创新

导 读

2019年9月26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中集团协办的“融资中国2019(第七届)科技金融创新峰会”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举行。

融资中国编辑整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手; 数字经济日趋与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相结合,不断产生外溢效应。 大会进行了论坛讨论环节,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碰撞下的新机会、数字经济商业模式或业态等问题。 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大飞、德邦星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通、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王文荣、91科技集团上海总经理殷建辉、平安创投管理合伙人张江参与了论坛讨论,招商局创投投资部主管李忠桦为论坛主持。

(以下为论坛精彩内容,由融资中国编辑整理:)

李忠桦: 首先感谢主办方,我感觉两三年前,只要是个论坛都会有一个FinTech论坛,现在越来越少了,今天能够来参加咱们论坛的都是真正相信科技改造金融的人。 请各位在场的嘉宾首先介绍一下自己和机构。

邓大为: 各位嘉宾上午好,感谢李总。 我是来自中诚信集团的邓大为。 中诚信集团是一家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经营机构,从事债券业务的朋友们应该非常了解,有一家机构叫中评级,中诚信也是借助于中征信二十多年的风险管理经营为基础,结合资金技术,大数据、AI、区块链等,打造了一款全方位的风控体系和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

王通: 大家好,我是来自德邦星睿的王通,德邦星睿是德邦证券的一个股权投资平台,每次出去朋友都会问我,你们的物流业务做的不错,其实这两家公司是没有关系的。 德邦证券是复星集团在科技与金融产业这个板块最核心的运营主体,除了德邦证券我们在香港还有黄金证券,在欧洲还有私人银行,等等一系列的运营共同构成了复星的金融集团。

德邦证券最有特色的业务主要是三块,一个是投行,第二个是债,第三个是资产证券化,前两年由于我们跟阿里的合作关系,所以这两块业务在行业里面都是在前三的位置。 第三块就是直投的业务,也可能因为复星的原因,所以我们投资投的特别早期,跟其他券商的投法不一样。

王文荣: 我是来自达晨财智的王文荣,在国内也投了大概500家公司,在A股上市的有80多家,我们是全行业覆盖,军工、生物制造、节能环保等等,我们投资的轮次也是从A轮到Pre-IPO。 我们从很早就开始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科技。 我们一年大概投20亿人民币左右,在全国各地都有团队,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陪伴企业走向A股市场。

殷建辉: 我是91科技集团殷建辉,我们公司是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驱动力的技术服务型的企业,主要业务涵盖金融、投资、实业还有文化几个板块,金融方面我们旗下有P2P、有典当、保理等等一类金融相关的团队。 投资上我们会做一些初创的投资,也投了几个项目。 文化方面我们旗下有杂志,也有网络大V、金融八卦。 实业方面我们现在运营了国家级的众创空间,都是以技术为依托,以共享生态的概念,打造一个安全和智能的环境。

张江: 我叫张江,来自于平安创投。 平安我就不多做介绍了,全球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世界五百强第29,180万员工。 我们的金融业务大家都知道,保险、银行、证券、资管等等。 金融平安1月1号开始LOGO也改了,中国平安下面原来是保险银行投资,现在改成金融和科技,跟今天的主题还是非常契合的,金融科技一定是有希望的。

平安创投主要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也是集团里面投资科技领域的主力军。 像医疗科技、金融的科技还有消费科技,各方面都有很多投资。 我们的投资领域覆盖全球,中国的占大多数,除此之外我们在美国、以色列也有不少投资。

平安集团本身在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非常大,所以我们连LOGO都改掉了。 现在平安在科技领域有七大研究院,25个实验室,两万三千多名科技人员,一千多名科学家,每年在科研的投入占整个集团收入的1%,一年一百亿。 在科技研发过去十年投入大概70亿美金。

创投是在平安信托下,光信托IT部门就有200多全职人员,外包还有200多人,所以投入是非常大的。 后面我会进一步介绍一些项目。

李忠桦: 谢谢各位嘉宾,我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招商局创投的介绍,我出去了人家也会说你们是哪个区的招商局的,搞的我们也很尴尬。 其实招商局是一家企业,平安其实也是源自于招商,与招商局是同源的,招商局是一家在清朝就创办的现代化企业,我们下面有金融、物流、房地产,金融就包括招商银行、招商证券,以前有平安,现在没了。 但是我们现在又成立了仁和保险,还有很多小牌照,是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所以科技和金融也是我们的一个比较大的重点布局方向。

招商局创投就是招商局集团下面的,所以我们管的钱基本全是集团给的,投的东西一定也要是跟集团主业创新相关的,所以今天也很高兴来到现场跟各位嘉宾一起交流,把招商局创投做的一些事情跟各位也汇报一下。

开场已经开了,今天我们第一轮的问题还是比较普世性的,点一下题,听听各位嘉宾所在机构在科技金融上面的布局。

技术1%的提升就是几十亿级别的利润

张江: 我是计算机的工科生,关于集团,因为现在涉及到的业务比较多,有银行、有保险,有投资各个方面。 对于一些基础科技的开发和研究上,是在集团层面,有七个研究院,25个实验室,做大量的科技的开发。 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呼叫坐席等等,这些基础的科技。

每个业务公司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业务需求,又有自己的科技团队,规模也是非常大的。 比如像我们投资这两个方向,从项目的获取,公开信息的分析,风险的评估,不仅仅是对于企业,对于它的上下游、供应商以及核心的团队人员,智能的评估和评分,以及投后风险的管理。

这里面也有股权和债权,最简单的就是固定收益类的,这种评估报告系统现在不断的回归模型,评估债券市场的项目数量非常多,这套系统叫KYP,除此之外这种KY协议是非常多的,每个公司都有,包括保险,比如车险里的自动定损,现在98%以上自动赔付是十分钟可以做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当天可以做到,这都是基于集团及外部的一些科技,他们有强大的场景去推动,这种场景往往又需要线下去服务,线下还是要有很大的服务团队规模的。

金融科技里有比较关键的三个环节: 第一你要有数据,第二你要有技术,如算法的模型。第三你要有应用场景,应用场景也包括变现模式和方法。 对于平安或者一些大型银行,它自身有很多的数据,也有场景的需求,他不需要单独靠这个变现。 比如电话接通率,这个提升1%,在集团里面已经创造了不下于几十亿的利润。 但是这里面的核心技术涉及到的非常多,不管是自研、投资、对外合作都在开展。 我跟招商局创投有点不太一样,我们大部分资金是入池的,所以我们财务投资占平安创投80%的市场,但是集团在科技领域的战略上也是我们在做,过去一年帮集团控股收购了多家科技型的企业,也有不少是参股的。

殷建辉 : 我们公司是做大客户起家的,从最开始2011年到现在积累了技术,长期方向还是发展、沉淀我们的技术。 包括我们布局P2P,现在做的场景和分期,这些其实都是技术驱动的。 我们最开始做P2P的时候发展非常快,后来进行了刹车,因为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技术一定要积累到位以后才有发展空间。 刚才吴总讲的,为什么谈到P2P谈之色变,抛开那些恶意骗钱跑路的,很多是因为技术跟不上,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做评估、做分期的产品,都是建立在有足够的技术去消化,去转化的基础上。

王文荣: 给大家汇报一下达晨财智投资板块的布局。 2013、2014年,大家讲FinTech的概念,以前很多大数据公司开始转型往金融领域做,我们认为它只是一个数据或者科技在某一个行业应用,我们也投过做金融行业服务的,还有做监管和服务政府平台,从数据源再到数据行业应用,从互联网产品到最后的产品平台都有布局。

刚刚提到未来会有什么发展,对于我们投资机构来讲,其实比较核心的还是退出问题,因为现在比较好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很多都是纳斯达克或者港股上市的,目前还没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像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创业公司去跟他们打,挑战是比较大的。 这些创业公司想要上资本市场还是比较有挑战的。 这是比较核心的问题。

王通: 我汇报一下基于券商角度怎么看金融科技以及我们投资的一些策略和方向。 首先 我个人认为,金融科技肯定是一个完全不可逆的大趋势,我们的董事长在全员大会公开要求我们的HR以后新招的员工中IT背景的人员不得低于多少比例,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刚性的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少招金融背景的人, 因为跨界带来的效应可能是非常巨大的。

回到行业,其实国内的券商只有130家,跟香港、欧美的券商数量相比其实是很小的。 但国内的竞争反而不亚于国外。 整个券商在金融行业的定位上,从原来传统的投行和经济业务向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的趋势。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券商和其他金融行业机构的关系变的微妙。 以前是纯粹的合作,现在竞争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因为财富和资管其实都能做。

第二块就是随着我们涉及的资产类别、种类、服务客户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实券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是不可逆的,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作为券商的直投部门,也的确会站在投资的角度,去帮助券商有节奏的完成在整个科技领域里面的产业布局。

我们主要围绕两个大的方向去做投资布局,第一个是业务线,特别是围绕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这两个方向,我们会特别关注里面的业务前台、业务中台以及数据中台的需求,尤其是两大中台。

在财富管理行业,我们特别关注在人民币资产或者跨界资产对一站式资产管理科技平台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对物流金融,对汽车金融,在数据和风控平台上的需求,这个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

第二大块其实我们围绕的主线就是底层的技术方向,或者说硬科技方向,纯粹的技术里面我们会特别关注金融科技对AI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甚至是底层的数据库技术,以及身份安全技术等等领域的一些需求。 随着大规模交易,交易、查询包括大量数据分析,分布式数据库以及数据库云平台解决方案,对整个行业的覆盖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还有基于零信任机制的或者零信任框架下的统一身份管理平台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乃至比较热门的AI对所有的财富营销、风控管理建模甚至是内控管理的整个效率的提升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所以我们会主要围绕这几个方向做很多的产业布局。 阶段上不仅仅会关注成熟的金融科技,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早期看似不成熟,但是技术上有非常独特的技术壁垒和优势的早期创业企业,我们也非常愿意花很长的时间去陪伴和孵化他们,甚至提供给他们整个复星的产业生态和赋能,这个就是我们的感想和所做的事情。

邓大为: 中诚信可能跟前面四位嘉宾的机构不太一样,我们在科技金融方面的布局首先是围绕着信用产业来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我们对于金融科技一系列的实践,自身的机构为主,围绕产业为核心开展一些金融业务。

刚才几位嘉宾都是PE或者VC的身份进入到对外孵化机构里面去,我们以信用产业为主,来服务2C或者2B的客户,比如消费金融,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以及地方社会信用风险体系建设为主。 另外一个层面征信本身又具有一定的企业征信的牌照,可以为规模以下的企业提供征信的服务,对于规模以上2B的机构我们又有中信评级的牌照,所以我们可以用风险评级的服务输出服务这些大的客户,所以中诚信不管是从个人还是规模以下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分别用不同的主体去输出服务。

我们在信用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经验,在国内信用行业里面绝对是领先的。 所以我们仍然会深耕信用产业,未来我们会更多的加大在技术方面的投入。 更好的去服务个人以及2B客户。

李忠桦: 我先回应一下,刚才王总提到德邦招人要求都是IT背景,我当时一下脑袋就把高盛以每年的招聘饼图想出来了,高盛每年70%的新招聘人员是IT,平安以前三个子集都是金融的,现在是金融科技,平安也说自己是科技公司,高盛也说自己是科技公司,这都是世界上最一流的金融公司,现在都要把科技的标签狠狠的往自己身上打。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招商局创投的布局,我不能代表集团,招商局集团在这几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在央企里面不敢说是最多,但是也是最多的之一。 我说一两个具体公司的例子,招商银行董事会要求他们把每年利润的1%要投到科技上面,招商证券因为它的利润没有招商银行多,所以要求它把收入的1%投到科技上面,这都是大几十亿上百亿的投入。 所以从金额上面来看,我们在科技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如果在座的创业公司觉得自己金融的力量能够给招商银行或者招商证券,包括其他的金融机构赋能的话,也欢迎大家来找我。 招商局创投就是个服务机构,对外服务创业者,对内服务我们的二级兄弟公司。

创投因为我们只投集团主业相关的,我们的主业是金融,交通物流房地产。 刚才晓黎总说我们已经投了20多个金融科技公司,按照晓黎总的分类,我们投了14个Tech-fin,投了7个FinTech,所以加起来也是差不多。 所以我们也是很专注在投科技金融,金融创新相关的行业。

之前的布局跟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消费金融我们也投了一个,现在的消费金融可能是监管比较关注的地方,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没有踩雷。

在Tech-fin上面,我们大量的资金投到了供应链金融,你说我们招商局创投有家国情怀或者怎么样,真正的金融行业的痛点是在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点上面。 我们在供应链金融上面投了五家,在外面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们自己内部认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有央企派系的,中企链,高大上派系的,也有贴地飞行的还有两个打法比较怪异,我就不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了,我们在供应链金融上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布局了,下一步从金融方面,我们希望布局的其实就是控货,供应链金融就是两个逻辑,一个是核心企业逻辑,一个是控货逻辑,核心企业搞完了,没什么可投的,控货现在没人能控好。 大家一提到控货就谈股色变,现在因为各种IOT,各种技术的提升,我们自己觉得控货的事情可以拿出来再玩一下。 最近如果是金融这方面的话,我们大规模的在关注控货逻辑的供应链金融。

说到科技方面的,我们跟晓黎总方向差不多,监管科技、资管科技,这几个东西我们现在都看的比较多, 资管科技也是因为最近银行理财陆续成立,多出来一个阶段性的东西值得去布局,但可能是很长期的事情,也不见得赚大钱。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创投在这里面布局还是应该的。

监管科技我就觉得现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大家都应该去布局一下。 也希望今天没有来的机构不要进来搅局了,监管科技也是一个长的布局,一下把估值顶的太高大家也没法玩,还是慢慢的把2B的企业服务的估值上来,创业者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邓大为:有生态圈,有场景,有低控成本,有高效率风控模型

李忠桦: 第一轮问题大家都回答了,可以开始问点带点颜色的了。 从邓总开始,中诚信在整个企业信用评级里面是神一般的存在,您又是个传统的机构,我们一开始投FinTech,谁能够把神一般的传统机构给打败了? 我们当时找了半天,结果没找出来,我们看到过一个苗子,但是这两年发展的很不好。 所以我感觉第一也说明了中诚信在行业里的龙头的地位,第二也一定程度上是内部也做了很多科技化的改造,想请邓总聊一聊,科技从内部来看,能怎么样把这个流程改造?

邓大为: 资产证券化可能前几年更热,这两年稍微有点平淡了。 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规模每年同比都是非常高速的增长的,2018年底应该是交易所一万亿,银行间一万亿,整个市场是两万亿的规模。

新经济,金融科技怎么样在资产证券化里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大势所趋,未来一定是科技的力量促使资产证券化业务更高速、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这是一定的。

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些新经济里面,所谓的金融科技结合比较好的主体,资产证券化里面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屡屡被提到的蚂蚁金服、小米、京东等等,这些新经济的机构都在资产证券化里面有非常好的表现。 他们发行产品的规模2018年应该有接近20%左右,这个比重看起来并不高,但是作为一个新经济主体来说,我们认为他们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一个表现,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说资产证券化,那资产是个核心,因为我们要拿出一个包,这个包可能是一个很庞大的包,那么要怎么样用最高的效率得到投资人的认可,他们能购买这个资产,核心就是资产。 资产质量得到了广大投资人的认可,怎么样才能得到广大投资人的认可? 怎么样才能产生一个好的资产? 资产产生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看到像蚂蚁之京东、小米、携程,一开始并没有做,或者一开始并不是直接奔着金融业务去的,或者创业公司就是奔着消费金融业务去的。 我们是围绕商城的业务或者其他撮合的业务,甚至电子产品的业务。

以这个主业为基础,慢慢的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生态圈, 拥有自己的场景以及它最低成本的获客和风控,所需要的数据支持。所以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慢慢的利用金融,利用消费金融业务去完善客户体验,去满足客户更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为什么他们在整个消费金融整合期里面受到影响是最小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生态圈,有场景,有自己的低控成本,有高效率风控的模型,所以我才能持续的产生高质量的金融资产,来贡献给我们广大的投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新科技在资产证券化里面的应用,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资产,资产肯定是怎么样产生更好的资产,更优质的资产,刚才说的大数据风控、场景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另外从交易的环节,资产已经有了,投资人怎么样更高效率更直接的认可。 投资人说你给我这么大一个包,我没办法一笔笔拆开来看,我也没有办法满足我内控要求,所以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投资人最大的痛点在这里,怎么样解决这个痛点,我觉得现在的新技术比如区块链,比如智能合约、资产数字化等等,这些技术未来是能够提高资产本身的独立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点。 在现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里面,还是这些资产的原始产生的包,它们是最重要的角色。 投资人说如果你出了问题,怎么保证你的资产不出问题,所以资产的独立性怎么去体现,怎么样用技术的手段去保证、提升资产的独立性。

王通:不与大厂直面竞争,在细分领域找创新

李忠桦: 昨天中金跟腾讯成立了合资公司,以后做的东西是要往外用的,不单是中金用。 阿里巴巴有恒生,从交易所往下已经把这个东西控住了。

像招商证券、德邦证券虽然背后靠着个大集团,但还是没有大爸爸,我们这种相对势单力薄的券商,怎么样应对未来有大爸爸的竞争。 您也是用投资来做的,我也是用投资来做的,但是咱们都是溜缝的事情。 我去投了一个很好的企业,我占它5%、6%,10%,他在科技金融里面搞爸爸,对招商证券和德邦证券业没有太大的帮助。 不知道您在这方面的思考是怎么样的?

王通: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一定成熟,不一定代表德邦证券真正的运营思路。 虽然国内的券商数量不多,但是刚刚黄总也提到,因为金融开放越来越大,在未来也会有外资券商进入到中国A股市场里面,所以玩家也会非常多。 招商证券可能还更大一些。 对于像德邦这样甚至更多的广大中小券商而言,可能两个思路,一个从业务角度来看,确实是需要另辟蹊径,如果咱们总是跟大券商去拼它最优势的业务,我觉得完全没有优势。

科创板对中小券商坦白说是没有什么优势的, 它是传统的业务,对大券商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科创板无论是出于对券商的保护还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而言,推出了跟投机制,其实资本雄厚的大券商有很大的优势,对小券商而言反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所以对于我们业务来说我觉得需要另辟蹊径,包括德邦前几年开的ABS也是一样,其实都是大家在各个细分赛道上所去寻找的优势的细分所在。

第二个,基于投资的选择。 如果是有背靠BAT大爸爸的券商或者金融机构,它会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的感受确实很深。 虽然我们平时跟阿里合作会多一些,但确实能感受到他们几个趋势。 因为BAT在非常有系统性的通过研发顶层技术,来占据主导型。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去年,阿里已经宣布它要彻底的从Tech-fin变成FinTech,一开始大家是没有感觉的,你这么宣称其实有点扯淡,因为你挣了很多金融的钱,凭什么你要转型Tech-fin的公司呢? 去年开始我参加了一系列阿里的活动,我能感受到它在里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我感觉国内没有多少家公司能够超越他们。

第一个方向就是在数据库领域的投资和研发布局,光光一个阿里的集团包括蚂蚁金服就有三款数据库的研发和投入,这个是很难的。 包括彻底的分布式螺旋Bes这些数据库,一般的公司是研发不出来的,就算你研发出来,其他公司也不敢用你的数据库。

除此之外,阿里研发了平头哥,昨天发布了这个芯片,而且它不卖这个芯片。 我在会场看到了阿里在研发纯液式的服务器,所有的服务器浸在水里面,达到高速的散热效果,它的计算算力就不怕了,这个是很震撼的,这个是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第二个,你研发出来那么多技术你怎么推广市场呢? 阿里人、腾讯人这么贵,他们在有系统性的去投和布局、去控制,通过这些公司虽然可能在现阶段的业务上感觉他们很传统,这些公司可能净利润都只有5%左右,但是他们结合了阿里或者BAT顶层的设计的话,他们是很有优势的。 这也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小券商而言也不是没有机会,所以我们会系统性的自上而下的去处理整个金融产业链,有计划的去做布局。 我们的设想是未来有朝一日德邦走向资本市场,或者复星的科技金融集团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 ,我不再是一家金融属性特别强的金融公司,因为那个时候上市的时候,你总是一到两倍的PE,你已经被资本市场限制死了。 但是我希望上市的时候我是一个金融科技集团,里面有很多的金融科技的生态,这个也许也能被其他券商所借鉴。

王文荣: 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科创板是三年内的系统性红利期

李忠桦: 王总,我们知道达晨在市场上大家贴的最大的标签是高科技投资和科技制造投资,这方面达晨财智在国内已经无出其右。 您自己本身也是工科的博士,现在估计你们也投了很多5G,现在最热的热点,像两年前的FinTech这么热,您觉得5G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对咱们今天讨论的FinTech也好、Tech-fin也好,带来一些破坏性的变革?

王文荣: 达晨财智确实零几年的时候投制造业、科技企业多一点,但是那个时候也得到了创业板的一些红利。 以前投制造业比较简单,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很贵,所以人民币基金在这个板块就不像那些大爸爸、战略投资人、或者美元背景的人民币基金敢投这个东西。

目前来看至少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科创板是三年内一个系统性的红利期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重点看这些板块。 刚刚主持人提到5G对这些板块有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学工科,对通讯还是有一点了解。 我们在4G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我们看华为、小米发布的目前最高端的机型基本上是5G,5G和4G最关键的就是万物互联,把物体都连上去。 我觉得对这个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两点,第一点是数据,以前我们的数据还相对简单,PC端、移动端,未来的数据可能是你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会传到网上去。 因为金融本身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尽量做到100%安全,这样才有意义。 当你的数据越多的时候,大数据到后面并不是数据越多越好,数据安全可能冲击越来越大。 未来科技金融在5G时代对数据的管理,包括监控、清洗会有更强烈的意向。

第二点是认证 ,普惠金融还是服务于百姓,它最关键的是安全,普惠还是次要的,安全才能普惠。 以前我们正在4G时代基本上是以密码、指纹为主,现在UK大家不用了,但是现在一些银行开始做智慧网点,虹膜、人脸识别或者其他的生物识别都应用到了智慧网点上面去。 认知的多样化也会对认证安全造成影响。 很多所谓的物联网创业公司也开始慢慢起来,这是投资机构愿意去布的一个标的,虽然这个市场很分散,未来怎么样大家也不知道,但是一定要去布局,你不布局可能就没机会了, 你布了局可能未来还能有一个说头,我觉得5G对这个板块的影响最核心的还是数据这块,包括未来认证这块。 因为它未来连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涉及的人跟物会越来越多。 所以我觉得安全对这个板块的影响未来的趋势还是比较大的。

殷建辉:1012项目踩刹车 重新梳理核心系统

李忠桦: 殷总,我觉得在座您是最有发言权的,今天这个论坛,您真的是下场跳舞的,我们其他人都在旁边看,指指点点的。 91最早还是91金融,现在叫91科技。 最早所谓的FinTech其实就是在监管上面找点创新,咱们91一路很稳健的走过来,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创业的心路历程,怎么样在监管和创新之中找平衡,让91能够茁壮成长。

殷建辉: 就像李总讲的,现在更名为91科技集团,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做大数据出来的。 我们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做了一个金融超市,顾名思义就是各种金融产品放在一块儿,为各大金融机构做导流。

随着积累,2013年的时候开始做P2P,所以在我们看来,P2P到目前为止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野蛮生长期,2013到2015年这个过程。 后面就是爆雷监管期,到现在的自我进化期 。 我们刚开始做P2P的时候,确实发展的特别快,2013、2014、2015年。 当时我们没有时间去管别的,就是持续的扩大规模。

我们许总他是技术出身,看的比较长远,他觉得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多久是个问题,所以当时他做了一个我们公司基本上都反对的决定,我们内部叫1012项目,这个项目是干吗呢? 踩刹车。 急速的减少我们的规模,然后做核心系统的重构。 这个项目当时做的特别痛苦,每天加班,因为我当时是负责平台搭建和产品推广的,特别痛苦,每天基本上工作12个小时以上,就是为了重构我们当时我们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的核心系统。

后面新的核心系统上线以后,紧接着就开始全国出现爆雷潮,我们事后去分析、总结复盘的时候,在最高潮的时候我们重新梳理了我们整个系统,顶住了很多市场的因素影响,这是一个阶段。

我们核心系统重构以后,又做了另外一个决定,因为国家要监管了,野蛮生长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太长时间的,所以我们当时就跟厦门银行一块儿开发了存管通,做资金存管的,这也是后来监管要求P2P公司必须去找银行存管。 我们也是第一家去存管的互金公司,这个在我们看来也是符合当时监管要求,我们提前做的这么一步。

包括后来监管要求必须等保三级,其实当时我们已经做完了,包括网络备案都在之前做完了,在监管的要求中我们还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包括我们后来做的教育分期的产品,其实归功于在2015、2016年的时候我们技术的积累,当时我们真的是打破所有原来的这些东西,花时间沉淀了这些技术。

那一脚刹车踩的蛮厉害的,当时我们的规模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很大了,我们的合规排名是一直排在前五的。 做我们这个行业不管是互联网金融也好还是金融也好,只要跟金融搭上边的,不是说你的规模做的越大越厉害,真的是你怎么样通过你的创新,通过你的技术活更长时间,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监管上,感觉我们一直是符合监管的,前期做了很多的积累。

张江:投资不强调利润和规模,但要求是行业顶尖

李忠桦: 平安的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已经这么强了,基本上把所有事情都干了,对于我们这种企业创投,您在外面怎么找项目,觉得这个东西我还没有,觉得挺好,这个对你来讲是不是有很大的难度?

张江: 我觉得这个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我们涉及的业务广,需求大,才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更多。 平安在金融里面是全金融牌照,基本上所有的金融行业和领域,刚才各位专家说的基本上平安都有公司和业务。 而且大多数都还走在前列。

比如寿险,现在150万人,现在面试四五十万人,这要靠人工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有多少HR,全集团HR才一千多人。 刚才讲了金融科技里面三大块,数据、场景还有中间的技术和算法。 如何来面试,问哪些监管问题,他的反馈、期待是什么样的,还有面部表情的分析,他们有些经验,包括数字,平安是有的。

另外场景,这本身是出自我们的需求。 像电话接通率这么一件事情,对于平安来讲提高1%是几十亿的净利润,所以对我们的意义也很大。 中间的技术其实需要的非常多,每一个场景下来不是一个技术,中间有语音识别还有各种各样的东西。 毕竟我们不是造芯片的,这里面还有很多科技积累,而且做这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个,术业有专攻。

第三个,行业细分领域不需要一个公司做到多大规模,多大利润再投资,因为对我们来说根本不重要,那点利润对于平安来讲没多大意义,上半年利润接近一千亿,根本不是为了那点利润来的。

我们要的是,在你的细分领域能够做到最顶尖的,这个对我们来说就有投资价值甚至并购价值, 去年我们集团做了很多并购,你不需要做到规模很大,收入很大,利润很大,但是你确保你在你的细分领域绝对是最好的,这个已经不容易了。

李忠桦:再次感谢主办方让我们有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汇报。

张汉亚 | 中金投 | 众投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