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出土的中国古墓, 随葬品被他们换了大米, 之后文物不断破坏

元朝通过武力征服他国,明朝也明白和外域交流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准备最大程度上用和平方式,实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等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正是在这样的国策下实现的,当时经过明初皇帝的励精图治,我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

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等也有了一定积累,郑和从1405年期先后7次出海,到海外的其他国家拜访,郑和最远到达过非洲和红海一带。他带去了明朝的各种技术和丝织品等,希望能够和当地人换得他们的技术和物产。但是当时的情况时,在大多数国家,郑和带去的东西就如同援助。因为两方交换的东西完全不能对等。

在非洲的帕泰岛上就是如此,帕泰岛是非洲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上很少有种植庄稼,大部分岛民以捕鱼为生。但是有些岛民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说自己祖上是郑和的船员,遇到大风浪被冲击到岛上,这里曾有人会养蚕织丝的技艺,但是这项技艺已经失传几十年了。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又开始对非洲一些落后地区进行援助,帕泰岛也在其列,帕泰岛上传说郑和的船员们,用中原文化推动了岛上的发展。但是这一直都没有有力的证据,直到人们在此地发现了一座古墓。根据墓葬的结构和下葬方式,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座中国的古墓。

在非洲发现的中国古墓,内有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包括明朝时的大量瓷器,和永乐年间的钱币。而且帕泰岛的周围经常能够打捞到瓷器碎片。

当地人对这些东西都非常重视,但是后来当地陷入战乱,因为贫穷,吃不上饭。这些被挖出来的珍宝,就被当地人转手换了大米,当时有不少黑心的商户。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将这些文物买走,因为政府也没有空暇管理此事,大量珍贵的文物都被毁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