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职业化后,院长的角色定位到底在哪里?

随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提出,医院院长职业化将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院长作为医院的最

随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提出,医院院长职业化将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院长作为医院的最髙管理者、医院的法人,实施职业化管理有利于提髙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法人治理的完善与发展, 有利于当代医院内部髙效运行机制的完善。

职业化是指通过医院管理专业的教育或培训,使医院院长具备医院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的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医疗卫生自身变化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医院院长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更髙的要求,为医院院长的职业化奠定了更为坚定的思想基础和发展基础。

我国医院院长职业化仍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院院长职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院管理专业发展重视程度不足、院长角色不清晰、无专业的职称体系;

二是政府和院长间的职责不明确,政府管理缺位与投人不足,院长经营自主权受限;

三是院长行政级别与工资待遇限制了管理者在不同级别医院间按需流动;

四是院长职业化准人体系有待明确,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审核认证等;

五是职业规划空白,退休代表职业的结束、市场机制有待建立。

我国199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髙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 2010年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提出:“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2017年发布的《公立医院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医院领导人员的选育、管用各环节;任职条件和资格,聘任管理、任期和任期目标责任;职业发展和激励保障、监督约束、退出等机制。”

目前,我国医院院长职业现状集中表现为偏向经验管理,院长多为医疗专家,岗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职业敏感性不足,对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把握医院管理的走向、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上较专业化、职业化管理者存在差距;管理知识不足,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可以借鉴国外院长职业化经验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大量有管理学背景的人士开始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关注卫生服务的需求供给评价,积极参与保障社区卫生资源供给政策制定过程。国外医院的管理组织一般由三级成员组成,第一级是管理院长,即职业院长, 私立医院多为工商管理硕士(MBA)出身,公立医院多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出身;第二级是副院长,一般由医疗专家担任;第三级是护理院长。欧美国家医院发展经历表明,医院院长的职业化促动了现代医院的发展。美国医院院长必须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卫生管理学硕士或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大医院院长一般要有10 ~ 15年的管理经验,接受经济学、市场学、人力资源学、商业法学、信息技术学、市场策 略学、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相关课程的强化培训;英国医院院长一般都是管理专业毕业或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并通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甚至各中层干部也须具有管理硕士学位或通过管理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对于改做管理岗的医师,在其从事管理工作前,须接受半年到3年的医院管理正规培训, 并取得合格证书。

在澳大利亚,医院院长被称为CEO,要求具备MHA或MBA学位,专职从事管理工作,不参与临床医疗工作。法国的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的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专业培训、国家公共卫生髙级学院任务是培养医院 髙级管理人才、通过国家公卫髙级学院终考取得医院髙级管理资格、国家任命并晋升管理级别。

公立医院改革实践为职业化发展提供了经验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直接目标和核心要义,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院长“职业化”的引导监管,院长职业化通过职业经理人实现医院所有者权益和政府管理目标。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通过全面的出资人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干部管理机制,形成了对医院院长管理行为进行“规制”的基本结构,也是引导医院内部管理走向专业化、精细化的重要抓手。

北京朝阳医院法人治理通过以理事长为法人代表的理事会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形成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制衡。设立内 外部理事构成法人治理的内部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起了髙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评聘分开、合同管理的新型人事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由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全国各地对法人治理即院长的管理权和监督权明确,为未来院长职业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指导。

我国医院院长职业化的关键在于以下5个方面

1. 政府出台实施医院院长职业化的指导制度

在我国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地位。要使我国公立医院实现院长职业化,政府的政策很关键。从国家层面出台院长职业化管理的制度,为院长职业化提供制度和法律层面的依据 和保障,这是院长职业化的前提条件,否则院长职业化无从谈起。从国外医院管理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和规范管理及分工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 完善院长职业化的制度体系建设

院长职业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持,不单是法律层面, 还有制度层面的加以保障,如院长的职业化培训、职业准人、岗位职责,政府考核与淘汰机制的建立等诸多方面。北京市医管局在市属医院范围内开展了竞聘上岗,并且将年度 政府目标考核成为常态,极大地促进了优秀医院管理者的脱 颖而出,使得医院院长围绕政府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方针来履 行岗位职责,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能髙效、有序开展,间接完 善了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3. 建立院长市场化自由择业机制

政府要根据医疗行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确定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并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和使命,明确院长职责和权限,向社会公开招聘院长(即职业经理人), 促使其真正成为职业经理人。作为职业经理人应按照政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自由选择服务医疗机构,对于政府则应重点建立监管和考核机制。

4.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机制

我国公立医院的院长管理通常是参照公务员管理,到退休年龄必须退去行政职务。而对于医生而言即便退休了,只要身体健康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就可以从事本职工作(临床工作)。如果院长作为职业经理人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院长不但要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还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工作,主要目的是应对退休后职业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将医院管理纳人职业类别目录,避免职业生涯的过早结束。

5. 将医院管理纳入国家卫生发展战略

应加快建立国家医院发展战略研究协作体系。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实现院长职业化是促进医院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医院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医院管理学的重要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综合型的医院管理人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推行,对医院院长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进人深水区,管理体制机制未来将发生重大的变革。院长职业化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院长职业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要实现院长职业化,需要多方的合力,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不断深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外部环境、保障措施等相关的配套政策,使医院院长真正从目前的“半职业化”状态走向真正的职业化。现代 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建立髙效的监督、运行机制,法人治理制度提出已明确了管理机制的变化,诸多改革都必然促使医院管理的逐渐规范和完善,最终实现全民健康和全民小康的宏伟目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