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国庆联欢活动文学总执笔:解说词真诚接地气,调整到最后一刻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顺利举行。90分钟的“声、光、电”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天安门广场顺利举行。90分钟的“声、光、电”大型联欢表演,配以千人交响乐团和千人合唱团,并穿插了数组特色烟花秀,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后,既震撼了全国观众,也将今日中国之成就和愿景、中国人民的欢腾同步传向世界。

为整场活动的电视传播提纲挈领,并以精炼的解说词“穿针引线”的,是一个由联欢活动执行总导演甲丁挂帅、著名音乐文学家乔方(《红旗飘飘》词作者)任副组长、共6人组成的撰稿团队。

其中,文学总执笔系文艺界知名撰稿人、策划人、歌词作家杨都海。他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山大学1992级中文系,此前已为多个重要活动和晚会担任总撰稿,包括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

杨都海。

10月3日,杨都海通过电话向南都记者回忆这次创作经历时说,为了以一种充满艺术性和“写意”的表达方式,精要地“点”出节目背后的内涵,撰稿组用了近半年时间,几乎调整到最后时刻:“光是我做的全盘性的修改就有将近30次,甲丁、乔方两位老师和很多的领导和专家也参与过修改。”

联欢活动当晚,杨都海就在现场,“很高兴,但同时心都悬着!”活动圆满结束后,他仍是连轴转,至今还未完完整整地看一遍由他执笔的电视解说。杨都海称,待下一次“大庆”时,国家会更强大,各种技术手段和演艺手段、表现的主题也将进一步发展,“肯定又有一个新的呈现。”

【对话】

十年前即担任国庆晚会撰稿,今年更突显新时代元素

南都:你是怎么参与到此次重大活动的撰稿工作中的?

杨都海: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焰火联欢晚会就是由我担任总撰稿。那次主要是张艺谋导演带领的奥运开闭幕式团队,也加入了甲丁导演的团队。因为我跟甲丁导演合作多年,十年前已经给将近200台他执导的晚会撰稿了,合作得比较愉快,所以就得到了这个机会。

当时撰稿人只有我一个,所以我的压力也挺大的。

南都:这一次跟十年前的那场庆祝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

杨都海:十年前的那场声光视听盛宴,其实源于张艺谋导演执导的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就是特别多工种、层次感特别丰富、各种艺术元素合在一起的这么一种展现形式,给人以很震撼的感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就延续了张导开创的这种模式,但是它有好多内容是很具有开拓性。

现在又过了十年,科技的发展,演艺技术、表达方式的发展,包括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十年一个大台阶”。

所以这次的撰稿,各个方面就还要有一个提升,更丰富,也更讲究。它还是这种声光电结合的模式,但今年更强调群众性,专业的演员几乎没有了,它就是大家一起把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把这种欢愉的情绪抒发出来,定位上从原来的“晚会”变成“联欢”,所以又是很大的开拓。

南都:我注意到这次你对解说词的把握很有意思,清新、自然,甚至很多措辞是时尚的,同时又很有诗意。

杨都海:确实是这样。我觉得这种表达既要展现出联欢所具有的自由和欢愉,也要庄重。它总体上是一个文艺性的表达,要有诗意、诗性,但又不是说像那种骈文式的,而是真诚、接地气的。

这个跟十年前也不同。尤其在“新时代”篇章中,融进了好多这几年出现的新元素,像快递小哥、玩篮球、线上支付、广场舞……有非常多个体化的对于幸福感的表达。那么,我们的解说词使用的语言、描述也要相应地有所调整,展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导演组提前近一年筹划,台本历经近30次大改

南都:这一次庆祝活动是提前多久筹划的?

杨都海:与60周年那次差不多,大概也是提前了一年,有的说是350天,有说是352天。今年在60周年庆祝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多群众性、联欢性的因素。我觉得,这次效率非常高,整个团队更有经验,在工作方式上也是越来越成熟。

南都: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

杨都海:开始的时候,用张导(张艺谋)的话讲,先是由活动创意人员“拉抽屉”,就是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大概两三个月的开会和沟通,把基本内容确定下来。

完成初稿后,杨都海在工作基地留影。

整个框架基本成型之后,就要组建团队了,今年过了年之后就进入到了一个很务实的阶段,各部门演练开始了,解说词也得同步开始了。甲丁导演是今年三四月份开始召集撰稿组的。我因为之前还在负责其他工作,是5月进组的。相关的这些流程给到我,我就得开始写初稿了,因为后期它还得不断地充实、修改。

南都:有多少次比较大的修改?

杨都海:光是我做的全盘性修改就有将近30次,因为它要考虑方方面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活动的整体方案、流程,一些主题表演的图案和次序也在变动,比如焰火这方面的“孔雀开屏”图案,原来是在中间的,后来调到后头去了,那我们的解说台本对它的描述也得调。最后我们还请了电视广播方面的顶级专家,包括播音主持,从表达的角度征求意见,力争达到最佳播报效果。

南都:解说词的定稿,一共是多少字?

杨都海:应该是三四千字。最开始比这个字数多很多,后来就越来越精炼。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

领导强调,这次的解说词是一个“点化”作用,就是说特别精到地“点”一下,把内涵点给大家,把共情、共鸣的空间留给欣赏者,而不是说掰开揉碎了,那就盖住了声光电的联欢本身的呈现。我觉得说得非常好!这就要求更高了,话还得少,还得精准,还得做到成功地点化人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今年5月撰稿组成立初,工作中的副组长乔方(右)与杨都海。

现场观看表演激动自豪,相信未来有全新呈现

南都:在为时近半年的创作中,有没有特别得意的篇章或词句?

杨都海:我觉得其实哪个部分都很重要,但是写到现在,从创作的过程来讲,是一个越来越激越的心理过程。一开始的“国旗颂”,它是一种很深情、舒缓的对国家的挚爱,是一种情怀。后来到了咱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探索,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感觉咱们国家越来越走向繁荣昌盛,随着我们联欢活动的呈现,最后达到了一个特别大的高潮。在创作过程中经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本身也是挺过瘾的一个过程。

南都:联欢活动当晚,你应该也在现场,当时坐在什么地方?

杨都海:因为那时候(台本)已经定了,指挥台上就都是包括执行总导演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现场指挥了,我们的人当时是按号,在一个确定的点位上观赏。

具体地点是在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边,那个地方有一个大的、特别清楚的LED屏,能看到实况转播,而且几乎没有太多阻碍,也能欣赏到烟花。只不过那个LED屏是有音乐,但没有解说的。

南都:在现场看表演,是怎样的感受?

杨都海:感受有两重。一个是跟着大家一起,发自内心地特别激动,特别为这个国家高兴,也为我们这些人的工作而自豪。

另一方面,特别希望这次活动平平安安、圆圆满满、顺顺利利,别有一丝瑕疵地完成。这个在当时是排山倒海一样的心情。到最后一个音乐烟花表演节目《歌唱祖国》的时候,心情才松下来,那时候确实是能放空一把了。

南都:这次联欢活动之后,很多观众表示很震撼,想象不出下一次还有什么新招式了。

杨都海:这个可以放心。到时候,咱们国家更强了,各种技术手段、演艺手段,肯定能够水到渠成,又有一个新的呈现。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