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房产不等于全部

“我的生肖属牛,拉车的,一头辛苦耕耘的老黄牛,而不是被人喂养又被人吃掉的肉牛。其实做一头耕地的老黄牛

“我的生肖属牛,拉车的,一头辛苦耕耘的老黄牛,而不是被人喂养又被人吃掉的肉牛。其实做一头耕地的老黄牛也挺好的,能为老百姓的幸福多做些事情。”

——孟晓苏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这位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历史参与者,与共和国同龄的孟晓苏,是一系列房地产理论与政策的提出者,也是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摇旗呐喊、献言献策的实践者。

改革开放初期,人口与住房的矛盾日益加大,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烟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成了那一代人特有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与时代、家国一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层,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孟晓苏,亲手推动了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见证了中国商品房市场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70年风雨兼程,如今我们看到城市楼宇耸立,家家户户安静祥和。站在现在北京金融中心的26层,向外看,处处是繁华的景象。“要是放在70年前,这样的景象,想都不敢想。”看着窗子外面的景致,原房改课题组组长,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感慨道。

如今小家温馨,离不开这位1949年出生在苏州的孟晓苏。

他从官员到企业家再到学者;从房改,到引进金融产品,到住房抵押贷款,再到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些住房领域的改革创举,都能看到孟晓苏的身影、尝到他献言献策的利好。

他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参与者,也是实践者。

国是千万家。正是孟晓苏在1998年提出的房屋改革政策,才在今天实现了我们的住房梦。但对于孟晓苏来讲,房地产行业在他这一生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等于全部。

时势造英雄

孟晓苏18岁那年,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当一名汽车工人,一干便是10年。这10年,他不仅在技术上追求进步,还不忘潜心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闲时为报刊写文章,为之后参与改革、进行多项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工厂领导认为孟晓苏不上大学是耽误人才,教育科科长主动为孟晓苏报了名。当时,孟晓苏与万千学子一起投身高考,成功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

从此,孟晓苏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国家和时代也走上了新的拐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宣布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一个令人澎湃与欣喜的时代,正呼啸而来。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

回忆往昔,孟晓苏依然庆幸,他能追随时代的步伐、投身时代的洪流,在改革开放之初即踏入北大,研究历史、畅想未来。

1982年,孟晓苏毕业,被分配到中南海工作,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当秘书。

此后7年半的时间里,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这位称得上中国改革开放先锋与“闯将”的国家领导人身边,目睹并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针对经济问题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的过程,包括市场经济改革、农村承包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革。

据了解,孟晓苏原本对房地产业并不在行。

还是孟晓苏在中南海工作期间,1983年8月的一天,他随万里一起去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开会。那时他看到,当地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住的依然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窑洞。当地百姓不知道怎么盖房子,平坦的地方没有办法挖窑洞,百姓们就买来上等石材砌成窑洞门,人工堆出一个大土坡,从中再挖出一座窑洞,就这样在平地上盖窑洞。彼时的孟晓苏看到这样的场景,许久说不出话来。

当时陕北人民的观念里,房子就是窑洞,窑洞就是房子。他们并不知道用同样的石材和建材,可以盖出品质更好的房屋来。

对于孟晓苏来讲,此次陕北之行对他刺激不小。他在意兴阑珊之下,索性萌生出要为十三亿中国人盖房子的想法。

此后,孟晓苏终于如愿以偿,执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国企之牛耳,实现了为众多中国人盖房子的夙愿。当时,正值中国改革推向深层次,即结束福利分房,实行房地产商品化。

我不是商人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

对他来说,从商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奇热土。“小平南巡讲话所激励起来的改革大潮,让我愿意去第一线,把自己学的知识用在经济建设上。”孟晓苏回忆时说道。

1992年,也正是孟晓苏担任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的第二年。这一年,年富力强的孟晓苏婉谢了职务升迁的工作安排,主动要求调往中国最早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掌门人。

此后不久,刚刚走过起步阶段的中国房地产业借着时代赋予的契机,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中房、中海、万科、北京城建、上海绿地、大连万达等一批知名房企应运而生,王健林、王石、冯仑、张玉良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下海创业或转行进入房地产行业。

初入房地产领域,便让满身书卷气的孟晓苏见识了市场的疯狂。

房地产市场沉寂与低迷四年后,在1996年中国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严重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背景下,孟晓苏表现出与他的老领导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相仿的胆识。他大胆提出了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建议: “住房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彼时中国还是福利分房制度。

孟晓苏的观点提出后,国家建设部、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很快予以呼应,并和中房集团共同设立课题组,启动住房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研究与住房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由孟晓苏担任房改课题小组组长,他从去各地调研,到完成课题报告,前后花费一年半时间。

1998年7月,在孟晓苏等人的推动下,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结束了福利分房制度,正式开启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自此,在风雨中一路砥砺前行的中国房地产事业,迈向了全新的市场化时代 。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人均居住面积成倍提高,居住质量明显改善。

事实证明孟晓苏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通过房改,百姓开始逐渐实现自己的住房梦。

从此,他不仅成为“中字头”房地产国企的“掌门人”,而且成为中国房地产界屈指可数的权威理论家,以及一系列房地产理论与政策的提出者。之后,他又加入保险业,创立幸福人寿,推出众多保险产品,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有人问孟晓苏:您怎么定位自己?思想家?改革家?当代张居正?

孟晓苏笑道:“都太大了。我的生肖属牛,拉车的,一头辛苦耕耘的老黄牛,而不是被人喂养又被人吃掉的肉牛。其实做一头耕地的老黄牛也挺好的,能为老百姓的幸福多做些事情。”

或许孟晓苏的确不是商人。商人应该是现实和趋利的。可孟晓苏一贯的超前思维模式,使他不愿之停留当下,依然前行。

事实上,房改所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居民住房条件的迅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房改前的17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户均一套住房。

回顾过去,普通中国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从几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到如今成为人人都能住好房的保障品。

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发生,它诞生在一片被击碎的旧世界的废墟上。正如孟晓苏不断融入时代洪流中,展望未来,他始终看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